戰國橋足布珍稀版式《安邑二釿背安(左安邑)》展賞
平首橋足布,戰國時期魏國鑄幣。戰國早中期魏國的主要通貨是平首橋足布,這種布是由春秋時期的空首布演化而來,其幣文紀地名兼紀值紀重,以‘釿’為貨幣單位,有‘二釿、一釿、半釿’三等幣制,亦稱‘釿布’。其幣值、大小、重量依次遞減,正符合‘子母相權’之定義,在商品交易過程中,更便于流通使用,是先秦貨幣制度上的一大進步。
“安邑”,地名,在今山西夏縣西北,戰國時期魏國國都,《安邑》橋足布,即當時紀地名兼紀值紀重的流通貨幣,以‘釿’為貨幣單位,有‘二釿、一釿、半釿’三等幣制,亦稱‘釿布’。其形平首、圓襠、方足,稱之橋足布。《安邑》橋足布,由于年代久遠,流通區域相對狹小,時至今日,遺存稀少,因而珍貴。
筆者所展是一品出譜版式《安邑二釿背安》橋足布。此布和譜載安邑布幣不同之處,安邑二字在左,倒置背有安字。橋足布有背文者就非常稀少,而此品不光有背文安字,而且面文安邑二字在左且倒置。賞此泉鑄制風格與譜載無疑,銘文古拙,蒼勁有力也與譜載安邑布符合。實為一品開門見山的珍稀橋足布。通高63毫米,足寬38毫米,重24、6克。
下面圖是華光普先生編著的《中國古錢大集》中,安邑釿布的拓圖,沒有筆者本次所展《安邑二斤背安,左安邑》這種版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