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嵐溪韻
布幣,因形狀似鏟,又稱鏟布,從青銅農具镈演變而來,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流通于中原諸國的鏟狀銅幣。鏟狀工具曾是民間交易的媒介,故最早出現的鑄幣鑄成鏟狀布。布本為麻布之意,麻布也是交易媒介之一。當銅幣出現后,人們因受長期習慣的影響,仍稱銅錢為布。但前人也有的認為布即錢镈之镈的同音字。布幣的形制到了戰國時代發生很大的變化,已由空首變為平首、由大變小;這時的布大致在可分為四類:尖足布、方足布、圓足布和雜形布“三孔布”是春秋戰國時期首次在錢體上記鑄地、記重量的錢幣,分大小二等幣值,大者一兩,小者十二銖,因錢體有三孔,故稱“三孔布”三孔布的鑄地,有趙鑄、中山鑄、秦鑄三說,綜合三種說法,根據其出土區域、地名、形制因素考慮,目前傾向趙鑄。
趙國鑄幣,約鑄于公元前422-公元前386年之間。世傳三孔布面文有:上尃、下尃、上苑(艾)、安陽、南行唐( 魚陽)、北九門、文雁鄉、相、阿、妬邑等,計約十幾種。戰國時期三孔布鑄造精工,形制奇特,品相端美,傳世及出土數量極微,曾被泉界尊為中國古錢“五十珍”。
今日展賞的即是一品戰國小型三孔布《安陽背十二銖》,趙國鑄幣,面文安陽,紀地,背文十二銖,紀值,相當于當時半兩。此“布”青銅材質,圓首、圓襠、圓足、;銘文古篆,也即大篆體,錢文灑脫俊逸;此布幣生坑而出,自然形成美繡,銹色莽蒼,紅綠斑斕,入骨三分。從多角度賞此布幣,無疑無邪,是一品開門見山珍罕布錢。幣高56毫米,寬26·8毫米,重8、9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