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代:清朝乾隆時期
收藏:如皋品泉閣主
藏品介紹
清朝的寶鈔一般為棉紙,用藍墨印刷,字號則為墨筆填寫。鈔版周邊印龍云海水圖案,上方印“大清寶鈔”四個字。
學術界普遍的認識是,清政府只在順治八年到十八年的十年間(公元1651—1661年)發(fā)行過鈔貫,每年造鈔貫十二萬八千一百余貫。此后一百多年一直沒有發(fā)行過紙幣。這種觀點已經(jīng)在學者心里根深蒂固地存在,所以他們多是推斷清朝寶鈔的應用基本就在咸豐年間。但是,事實果真如此嗎?
江蘇如皋陳建平三代從事古錢幣收藏研究,其祖父民國早期就收藏了成套的金代貞祐鈔版和若干元代、清代鈔版,為研究中國古代的錢幣史保存了最重要的物證資料。今天,品泉閣主向大家展示的,就是一塊乾隆年制的大清寶鈔肆百文鈔版。
這枚大清寶鈔鈔版的真假毋庸置疑,黑銹、綠銹、紅斑,銹甲厚重,面容滄桑,耄耋之相盡顯。拿在手里,沉甸甸地理解了一段輝煌過的歷史被無辜埋沒的失落感。
我們把這塊大清寶鈔鈔版分成上中下三段來看。上方,刻著“大清寶鈔”四個字。鈔版的中間,從左到右,依次是豎字“——字第————號,準足制錢肆百文,乾隆年制”,并且鈐有滿漢篆刻朱文“大清寶鈔之印”。
大清寶鈔的鈔版下方刻有“此鈔即代制錢行用并準按成交納地丁錢糧一切稅課捐項京外各庫一概收解”等字。邊框內(nèi)有“均平出入”、“天下通行”字樣。
品泉閣主敬請各位藏家鑒賞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