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唐清泰三年(936年)夏,太原留守、河東節度使石敬瑭與契丹勾結,認小他十二歲的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為父,并以割讓幽云十六州為代價,在契丹扶持下于太原登基稱帝,建元“天福”,國號晉,史稱后晉。之后不久在契丹協助下攻入洛陽,后唐滅亡。
“天福元寶”即后晉鑄幣,也是五代中唯一有史書記載的錢幣。《舊五代史·晉高祖紀》載:天福三年(938年)十一月,詔“許天下私鑄錢,以‘天福元寶’為文”。據此,錢幣書籍多將“天福元寶”系為天福三年鑄幣。這實際上是一種呆板的認識。后晉天福三年“許天下私鑄錢”,并不等于此前沒有官鑄錢。《新五代史·晉本紀第八》載,天福三年十一月壬戌“除鑄錢令”,說的應該就是《舊五代史》所指“許天下私鑄錢”的同一詔令。既然有解禁的詔令,此前晉廷必有禁止私鑄錢的法令,而禁鑄令無疑就是針對民間私自仿鑄官鑄“天福元寶”錢發布的。南宋洪遵《泉志》引宋白《續通典》說得更清楚:晉天福三年十一月,詔“三京、鄴都、諸道州府,無問公私,應有銅者,并許鑄錢。仍以‘天福元寶’為文,左環讀之。委鹽鐵使鑄樣,頒下諸道,令每錢重二銖四累,十錢一兩。”“仍以‘天福元寶’為文”,說明此前已有官鑄 “天福元寶”錢;“左環讀之”,說明此前的官鑄錢幣采用的是通常的右環讀讀序,為加區別,“許天下私鑄錢”鑄的是“左環讀”錢幣。可是,從“天福元寶”錢實物遺存看,厚重規整者少。無論右環讀錢幣還是左環讀錢幣,大都輕薄漫漶,多似私鑄。這又作何解釋呢?這是因為私鑄錢幣偷工減料不可避免,和官鑄錢幣相比即為劣幣,民眾當然不愿接受。在這種情形下私鑄者就不會按照詔令要求乖乖地只鑄左環讀錢幣了。既然私鑄大門已經敞開,而右環讀官鑄錢幣更受歡迎,冒鑄右環讀官鑄錢幣當然是更好的選擇。實物可證,后晉的 “許天下私鑄錢”政策直接導致了錢幣大小、薄厚、輕重不一,鑄工良莠不齊,錢文右環讀左環讀互見,造成了流通領域極大的混亂。所以推行不到一年,至天福四年“秋七月丙辰,復禁鑄錢”(《新五代史·晉本紀第八》)。鑄行左環讀“天福元寶”錢曾經“委鹽鐵使鑄樣,頒下諸道”,說明其也有少量官鑄錢幣。
歷代祭祀大錢與行用錢都是一一對應的,后晉既然曾鑄行右旋讀和左旋讀兩種“天福元寶”行用錢,當然也要相應地鑄造兩種讀序不同的祭祀大錢以敬獻天地 祖宗。下面先介紹一種團長泉友集藏的“天福元寶”右旋讀祭祀大錢。是錢直徑72毫米,寬緣細郭,穿孔較小。面文“天福元寶”隸書右旋讀,書法與官鑄大樣行用錢風格一致。錢背地張上鑄陽文龍鳳呈祥紋樣。這種紋樣于穿孔右側鑄一巨龍,曲背躬身將龍頭和前肢伸向穿上,張牙舞爪氣勢威猛,龍尾屈曲盤旋到穿下;穿孔左側頭朝下尾朝上鑄一鳳鳥,鳳首伸出穿下與龍尾相接,頭上有冠,雙翅展開作飛翔狀,鳳尾舒展飄逸,更增美麗和動感。這種陽文龍鳳呈祥紋樣曾多次出現于遼代祭祀大錢上,在天贊年間所鑄祭祀大錢上已經見到。后晉與契丹關系密切,使用這種紋飾可能是受契丹影響。錢幣面背外郭上均加鑄了陰刻十二章紋樣。十二章紋樣是皇權的象征,在前面介紹的高昌國祭祀大錢上、史思明所鑄祭祀大錢上都曾出現過。筆者感到越是帝業初創、越是政權不穩之時,統治者越是迫切地需要使用這種紋樣。無非是想以此證明自己是天命所授、皇權所歸的正統君主。
團長泉友集藏的“天福元寶”背龍鳳呈祥圖外郭十二章紋大錢,直徑72毫米,穿寬12.9毫米,厚5.8毫米,重147.43克
作者:北國盈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