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上博展示一枚“第一重四兩”與泉友共同欣賞探討。因其存世罕少、真容難見,孫仲匯先生編纂的《簡明錢幣辭典》以及華光譜先生編纂的《中國古錢大集》均未刊錄。而民國時期的泉藏泰斗丁福保先生在他編纂的《歷代古錢圖說》一書中有所載錄。除“第一重四兩”外,還圖錄了另外兩枚“第五重四兩;第九重四兩”,并將三品的鑄期乃至用途皆定為秦初權錢。面有外郭(方孔、亦見內廓)背平,一、五、九皆紀數,重皆四兩,乃無價之珍。
但近年來,泉界有部分藏家對于丁福保先生的這一論斷提出了不同看法,爭議頗多。新派理論,推翻了丁福保先生將此泉定為‘秦初’權錢的說法,一改‘秦初’權錢為‘漢初’權錢。董大勇先生就是持有這一觀點的代表人物,他在2003年《收藏界》第八期提出,這類錢幣從形制、字體風格以及重量分析,應屬漢代鑄制的權錢。這一觀點還得到了部分泉友的支持,其理由歸結如下:
一。秦早期至漢初“半兩”錢,型制大都無郭,直到漢文帝鑄造“四銖半兩”時才出現了少數帶有外郭的錢幣。“第一重四兩”這類權錢有明顯外郭,與秦“半兩”皆無外郭型制風格迥異。
二。以錢文論,此類權錢的面文美觀、筆劃均勻,且小篆已有隸風,失去了秦錢面文大篆向小篆演化尚有金文痕跡的現象。
三。從重量看,秦早期“半兩”毎枚在8克左右,若一當八(據傳),折合重量64克,而至今尚未發現有如此重量的“四兩”權錢。只有漢文帝鑄制的“四銖半兩”重量在2.5克左右,與“第一重四兩”這類權錢恰似“半兩”8倍,約20克左右相吻合。
以上三點理由乍看似在情理之中,但卻經不起推敲,讓人難以信服,本人就不敢茍同。理由如下:
一。秦初乃至西漢早期的鑄幣,從形體風格看兩者異曲同工。秦時鑄幣帶有外郭者不止一二,典型的同期錢幣[兩甾]不僅鑄制精美且帶有明顯外郭(亦有無郭者);另外少數秦“半兩”也不難見到帶有外郭的現象。僅從錢幣是否帶有外郭斷代秦、漢鑄幣不夠科學。西漢早期鑄制的“四銖半兩”雖然部分帶有外郭,但絕非首鑄。“第一重四兩”帶有外郭,就認為它是漢代鑄幣,理由過于牽強。
二。再從錢文風格看,“第一重四兩”無論它是否有大篆遺風,還是小篆帶有隸意,都具備了秦錢特性。我們知道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戰國時期六國文字。小篆也稱“秦篆”,是由大篆簡化演變而成。這一演變進程始終伴隨著秦國的發展歷史,而古隸書的最早使用也始見于秦。據此,“第一重四兩”這類權錢的面文字體,說其具有漢代錢風不如說它更具秦錢風韻。
三。從錢體重量分析,古時的“兩”在秦漢時期僅代表重量單位。一“兩”等于二十四銖,秦時的“半兩”錢等于十二銖。秦初“四兩”權錢按以往之說等同8枚秦“半兩”,即合九十六銖。以上表述僅以個體計算,既“第一重四兩”的法定地位確定了它的兌換職能,不能以兩者的具體分量作為對比。這一現象一直延伸到中國古幣的發展歷程,直到清代仍在鑄制大量當百當千大錢。若按這一邏輯推理,以小平錢為單位,類似的虛值大錢根本就不應存在!所以我們不能拿古代“第一重四兩”這枚官方指定的砝碼錢,以現代狹義上的重量對等分析,這樣便會誤入歧途、貽笑大方。
終上所述,這枚“第一重四兩”權錢,以本人之管見,還是定為秦代所鑄并視為權錢較為合理。本人這一觀點,僅以學術討論而言,不針對任何個人,如有得罪、敬請諒解!
所展“第一重四兩”錢經41MM、穿經8.5MM、厚2MM、重21.18克。因此幣為權錢,非流通使用,故而存世甚罕,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