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汪忖芝
初次看到此幣時,怎么也認不出這幾個字。用“萬”來索引,也是一無所獲。也就將其置于腦后,沒再理會。一次,偶然翻閱古幣銀幣之類的書籍時,看到了它的拓片,遂拿出來一對比,才知大名叫“天朝萬順”。
由于1977年在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林東鎮南遼代上京城遺址(中國遼代都城遺址。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于918年、神冊三年開始興筑,初名皇都,926年、天顯元年擴建,938年改稱上京,并設立臨潢府,為遼代五京之首。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人曾在此挖掘。1962年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工作隊進行了全面勘探和試掘。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巴林左旗出土了一枚銀錢,根據遼契丹文碑和墓志及典籍中的只言片字,這枚大錢上的文字初步判定為遼代契丹文字,可以解讀為“天朝萬順”或“天朝萬歲”。中央民族大學語言學博士、著名女真文、契丹文和滿文的研究專家愛新覺羅烏拉熙春教授以大量契丹文字資料為比證基礎、根據契丹語言文字本身反映出來的語法特點及制字原則重新考察契丹大字和女真大字之間存在的字源關系,得出了這幾個字應該叫“天神千萬”。屬于契丹文字。
契丹文字是 行用在遼代內蒙古地區的地域性文字,從創制到廢止,前后共行用了近300年,因此,多數契丹文今人無法識讀。但此錢鑄制元代哪個時期?各方看法也不盡相同,有遼初期和遼中期兩說。大多數意見將其定為賞賜錢,屬于遼代皇帝為某種喜慶的情形,頒賞給臣僚的賞賜品,而非流通的行用錢。
據資料顯示目前,1934年5月號《藝林》月刊第4頁上,曾刊登過一枚直徑6l毫米的“天朝萬順”錢圖拓。賈敬顏所著的《遼代貨幣論文選集》中的文章“契丹字錢幣考”(《內蒙古金融》1985年總第5l期)介紹此錢拓片原物曾被周肇祥收(又名退翁,字養庵,號無畏居士,古董收藏家)收藏。據說,因賣家以“天贊五萬”稱呼,周肇祥以30銀元從原物者手中購得。后來,這枚錢又被博物館所收藏了。
90年代初,在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出土一枚金幣,與1977年出土的銀幣相比,“天朝萬順”幾個字形相同,惟有排列有變。2006年6月,嘉德拍賣了一枚馬定祥收藏的銅幣,由此看來,“天朝萬順”的材質為金、銀、銅三種;版別五種,且有寬窄之分,錢文也有幾種排列法,鑄行類型可為賞賜、厭勝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