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Remoteupfile/2018-5/21/wska-haturft7411072.jpg)
![收藏者:如皋陳建平](/Files/Remoteupfile/2018-5/21/hVU8-fzrwiaz5682568.jpg)
品泉閣主展示一枚篆書天統元寶折三銅錢,直徑3.2cm,重13.8克,出自北方凍土坑,此錢厚重敦實而不失王者之儀,眼神到處,遼風撲面,此錢遼鑄無疑也。敬請各位泉家鑒賞隨評。
可佐證天統 元寶和天統通寶確實是遼代鑄錢的,還有下面這枚錢幣。篆書天統通寶背遼花,了解遼金錢的藏友都知道,這枚錢也是純正的遼地風格,完全是遼鑄錢幣。
如皋陳建平家藏:篆書天統通寶背遼花,直徑3.3cm,重9.5克。
![](/Files/Remoteupfile/2018-5/21/JZ4l-fzrwiaz5682570.jpg)
![](/Files/Remoteupfile/2018-5/21/lGfa-haturft7411179.jpg)
2006年,在遼寧北鎮、吉林農安、榆樹等地區,陸續零星出土了一些錢文或為元寶或為通寶的天統錢。這些錢銹色堅牢,根深入骨。錢文或篆或楷,舒展大方,優美自然。篆楷二錢,均為順讀。篆書者為元寶,錢徑24-25毫米,重3-4.5克,僅有二枚。楷書者為通寶,錢徑22-23毫米,重3-4克。
近年北方考古發現了一方遼代耶律家的官印。這個官印上面,記著的遼代一個年號:天統。
而著名遼金史專家景愛在《論金代官印的學術價值》一文中,首次披露了對金代后期耶律留哥起義政權官印研究的成果——糾正《元史》記其年號為“元統”實為“天統”的錯誤。
那么,耶律留哥既然有“天統”年號,他鑄沒鑄過錢呢?
《元史·耶律留哥傳》稱留哥在貞祐三年(1215)占領東京(今遼陽市)后,拒絕部下勸他稱帝的舉動,為履行他起義初期與蒙古聯盟的誓言,暗中帶其子薛阇率隨從載金銀幣90車金銀牌500面,至按坦孛都罕臚朐行宮(今克魯倫河右岸)覲見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在眾多覲見者中,第一個接見了他,并把他貢獻的禮物在帳前展覽七天。二人談得十分投機。成吉思汗授給留哥金虎符,命他仍襲遼王同時為遼東元帥,遷居廣寧(今遼寧省北鎮縣)。
所以遼寧、吉林出土的天統元通寶錢,都應是東遼王耶律留哥所鑄。定論的依據不只因為數品該種錢幣出土于東遼活動地域;留哥建有天統年號;他有鑄造錢幣的需要、條件、時間;留哥鑄過天統金銀錢也就應該鑄有天統銅錢等等。更因為遼吉地區出土錢幣本身透露的信息,讓人無法置疑。
據裴元博先生撰文《抗金遼王鑄天統,降蒙將軍留智名》考證,譜載楷書“天統通寶”、篆書“天統元寶”兩錢應為東遼耶律留哥鑄幣。其主要理由是:元末起義軍均不鑄元寶錢,以示和元朝誓不兩立;譜載通寶、元寶二錢形制、風格和元末錢幣不類;至今未見楷書天統通寶、篆書天統元寶錢在蜀地出土,而在東北地區卻陸續零星有見;出土銅印證實了《元史》所記耶律留哥“元統”年號實為“天統”之誤。
耶律留哥(1165—1220),金末結蒙反金契丹族將領。原仕金為北邊千戶,于崇慶元年(1212)在隆安(今吉林農安)、韓州(今吉林梨樹偏臉城)一帶舉兵反金,繼歸附蒙古,在蒙古軍援助下,大敗金軍于迪吉腦兒。次年三月,稱王,國號遼,建元天統。于歸仁縣(今遼寧昌圖四面城)敗金宣撫蒲鮮萬奴所率四十萬大軍,收服安東同知阿憐,盡有遼東州郡,遂建都咸平(今遼寧開原老城鎮),號中京。繼敗金左副元帥移剌都,攻克金東京(今遼寧遼陽)。拒絕群臣勸進,于貞祐三年(1215)十一月,赴北朝覲蒙古成吉思汗,被賜金虎符,仍號遼王。興定四年(1220),卒,由妻姚里氏權領其眾,七年后,長子薛阇襲爵。
除了譜載楷書“天統通寶”、篆書“天統元寶”兩枚小平錢之外,近年北方又出隸書天統通寶、天統元寶小平錢和折三錢多品,新浪網友博文《千古生輝(四)——東遼國鑄金銀幣》中也有展示。這些錢幣更具遼錢神韻,可以認定為東遼國鑄幣無疑。因而譜載楷書“天統通寶”、篆書“天統元寶”兩枚小平錢的身世更顯撲朔迷離,需進一步加以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