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小型三孔布《上専背十二銖》珍賞

        新浪收藏 18-06-07 15:16:28 中國集幣在線 發表評論

        X

          三孔布,是戰國晚期流通于趙國及原中山國地區的貨幣。該幣形制特別,為圓首、圓肩、圓襠、圓足,并有明顯外廓,首部及兩足皆有一圓形有廓穿孔,故名三孔布。

          三孔布,是我國最早有紀地、紀值銘文(銖或兩)的貨幣。該幣按背文分大小二等,均為正面紀地名,背面紀重和紀值,大者背文“兩”,小者背文“十二朱”。朱者,銖也。《孫子算經》載:“稱之所起,起于黍,十黍為一累,十累為一銖,二十四銖為一兩。”十二銖既為半兩。面文有二十余種,經考證多為趙國地名。

          傳世三孔布面文有上尃、下尃、上苑(艾)、安陽、南行唐(魚陽)、北九門、文雁鄉、相、阿、妬邑等,計約十幾種,皆為地名。

          上圖是一品小型三孔布《上専背十二銖》,趙國鑄幣,面文上専,紀地,背文十二銖,紀值。相當于當時半兩。此“布”青銅材質,圓首、圓襠、圓足、;銘文古篆,也即大篆體,錢文灑脫俊逸;生坑而出,入骨美繡,色彩斑斕。幣高56毫米,寬26、6毫米,重8、2克。

        更多郵幣卡資訊、行情!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中國集幣在線官方微信(jibizx)。
        中國集幣在線

        延伸閱讀

        分享到:

        交易頻道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廣告服務 | 委托買賣 | 意見建議 | 友情鏈接 | 網站導航
        Copyright © 2000 - 2011 JiB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集幣在線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