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磚形銀鋌(這是我找不到準確的標稱而用的名稱)很少有記載,其形狀像古代的磚。今天我就介紹磚形銀鋌,正好手頭有二塊。



這二塊銀磚同樣是五十兩,但厚度相差明顯。
薄的一塊上面的銘文是:永歷九年十月日 涪洲府徵完慕民水腳銀伍拾兩正 提調官周本科銀匠吳恒逺 1225克
厚的一塊上面的銘文是:至元十四年八月日 潮洲發紹興三十年分鈔價銀伍拾兩正 專知官林克規銀匠楊興順 1775克
二者的重量相差剛好500多克,真是巧了。就是說,薄的少了三分之一,補上這一部分就相等了。
這二塊銀磚從上面篆刻的文字和包漿都是一體的,不會假。因為古代的銀匠也是有祖傳手藝,而且刻字的基本功沒有十年八年是刻不出來的,文字是最難仿的。更何況還有一套復雜的操作流程。
銀磚的出現是從唐代就有,也是做銀鋌一樣的作用,我見過的唐代也有伍拾兩為1200多克相同的,這里面的原因我就無法解釋,讓研究古經濟學者來解讀吧。
作者:吳江范甦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