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收藏古錢幣的,在收藏中能收藏到銀鋌,是本人收藏過程中的最大的成就。
百度上查閱資料來看,‘鋌’是經過冶煉尚未成器物前的金屬坯料,至后逐漸演變為貴金屬稱量大宗貨幣,最早實物就是唐代的銀鋌。唐代白銀不流通,是一種便于攜帶的輕貨,通常鏨有銘文,一般約數拾字,不但寫明進獻官員的姓名,官職,銀鋌來源,還要注明鑄造時間和重量。銀鋌的作用為一種支付和貯藏手段,銀鋌為當時的貢銀、稅銀所澆注的銀塊,上繳國庫,屬國家的儲備形式。還有是支付戰爭軍響,槽運,奉銀等,大宗貨幣支出。因本人不是研究歷史的學者,也無從著手進行研究,從一個收藏愛好者的角度,只能從百度搜索尋找一點知識簡單表達。
銀鋌有多種形狀,元寶銀是鋌的一種。本人估計是唐代的船形銀鋌演變到銀元寶。今展示的元寶,一個是明代:通城縣 永樂八年造 官錢局 皖岸鹽課,重1774克,屬50兩銀鋌。另二個是清代:通城縣 雍正七年制 張秉新 課銀伍拾兩。三個元寶重量接近。 外表看包漿老舊,中心凹深,刀削較軟,氣泡自然,多種方法檢試不是夾心元寶。收藏到銀鋌的實物,是對收藏古錢幣一個非常大提升。具有非常高的收藏價值。
作者:吳江范甦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