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詔書
“度量衡”銀芴(公元前221年)
鎏銀,經光譜檢測為鎏銀銅質合金成分含有少量的鎳,重750克。
“則不壹歉疑者 皆明壹之 帝乃詔丞相狀綰 法度量 誥承 黔首大安 立號為皇帝 公文書皇帝 盡并兼天下”
意思就是: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天下,原來的楚、齊、燕、韓、趙、魏等各國臣民(黔首:圍黑頭巾的,指臣民、老百姓)終于獲得安定,立尊號為皇帝,于是詔令丞相狀和丞相綰(狀、綰為人名),規范度量衡,凡是不一致的都加以統一,凡是不清楚的都予以明確。
秦始皇統一度量衡之前,命令丞相李斯,中車府令趙高,太史令胡毋敬等對文字進行整理,“罷其不與秦文合者”,以秦書為主體,變大篆變小篆,淘汰了通行于其他地區的異體字,同時規定了字的行文要由右往左寫,把小篆作為標準文字,通用于公文法令。據《書法史話》上記載:李斯為河南上蔡人,秦代丞相,以小篆為標準整理文字,書藝精到,是秦代篆書的第一大家及秦王朝統一文字政策的主要策劃人和推行者,秦代的刻石以及各種權量,詔版上的文字均屬李斯所寫。
這枚詔版上的詔文正是秦統一文字的見證,也是統一度量衡的通用公文法令。從詔文上的四十字可以看出,這些字體筆畫多為勻圓的線條,結構比較整齊,字體筆畫引申拉長,圓潤曲折,是研究秦小篆的現存實物之一。這件稀世珍寶,另外背面有篆文“足銀”印戳,但上方模糊暗刻有倆金文字樣無法辨認是否為標記還是作何使用不得而知。看下圖放大后照片:
此枚銀印不同于任何其他網上所見銀板,做工規整,個人猜測為秦朝官鑄銀印青授使用的銀印,秦始皇規定只有58郡郡守及左右丞相可享有銀印青綬的待遇,地位及權利的象征。
這枚詔版上的詔文正是秦統一文字的見證,也是統一度量衡的通用公文法令。從詔文上的四十字可以看出,這些字體筆畫多為勻圓的線條,結構比較整齊,字體筆畫引申拉長,圓潤曲折,是研究秦小篆的現存實物之一。這件稀世珍寶為研究秦時的政治、經濟、文化及秦統一文字和度量衡提供了翔實物證,同時也對研究秦時的書法藝術提供了極其珍貴的藝術和史料價值。經光譜檢測為鎏銀銅質合金成分含有少量的鎳,重750克,為研究秦時的政治、經濟、文化及秦統一文字和度量衡提供了翔實物證,同時也對研究秦時的書法藝術提供了極其珍貴的藝術和史料價值。
汞齊冶金(amalgam metallurgy)提純技術:是由汞參與并形成汞齊的金屬提取或金屬提純的過程。利用欲提取的金屬能與汞形成汞齊,而與其他雜質分離;然后再利用汞齊易分解、汞的沸點低(648K)的性質,加熱汞齊使汞蒸發,或利用其他方法分離汞從而達到提取或提純金屬的目的。戰國初期(距今2500年前)中國就發明了金(銀)汞齊鎏金(銀)的技術,即鍍金技術。而混汞法始創于秦末漢初,這是最早的汞齊冶金,后來才傳入西方的一些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