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祁之重圜
三孔布 閼與 背十二朱 戰國時期趙國鑄幣。
閼與,讀作yù yǔ。‘閼’字在一般字典上查不到yù這個讀音,作為古地名時讀這個音。
閼與,戰國時韓邑,后屬趙,故址在今山西和順。公元前269年,趙國名將趙奢率軍于閼與擊敗秦軍。 《史記?趙世家》稱:惠文王‘二十九年,秦、韓相攻,而圍閼與,趙使趙奢將,擊秦,大破秦軍閼與下。’
《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十一年,王翦、桓齮、楊端和攻鄴,取九城。王翦攻閼與、橑楊,皆并為一軍。
《淮陰侯列傳》:漢二年閏九月‘禽夏說(即代國的相國)閼與’,均此。按,閼與故地說法有三:
一、孟康、司馬彪、袁松、劉昭并言在涅縣,《水經注》也稱:‘梁榆城,即閼與故城。’
二、《史記正義》《隋書?地理志》皆言在武安。
三、《括地志》以為在銅鞮縣。三說并存,備考。
閼與之戰
秦穰侯魏冉,為擴大定陶封地,派客卿灶越韓魏兩國攻占齊國的剛、壽地區,由魏入秦的謀士范睢向秦昭襄王提出,攻齊剛、壽是戰略錯誤,因中隔韓、魏,難以固守。建議采用‘遠交近攻’戰略,使攻占土地盡為秦有。又認為地處中原的韓、魏系天下樞紐,欲兼并天下,應先用兵韓、魏以‘斷山東之脊’(《戰國策?魏策四》)。秦昭襄王欣賞范雎的見解,任其為客卿,參與軍事謀劃。但北方強趙的存在,使秦對兼并韓、魏有所顧忌,遂尋機打擊趙國。三十四年(前281年),秦攻取趙地3城后,趙以公子部為質于秦,并與秦簽訂以焦、魏、牛狐交換3城的協議。后又反悔。四十六年,秦昭襄王以趙不履行協義為由。派中更胡陽率大軍攻趙閼與。趙惠文王急召名將廉頗、樂乘等,詢問是否可救。兩人均認為閼與距邯鄲(今河北境)甚遠,道路崎嶇險阻,難以救援。唯趙奢認為,兩軍相逢勇者勝。于是,趙惠文王命趙奢率軍救援閼與。趙奢軍出邯鄲30里即筑壘扎營,按兵不動。為隱蔽作戰企圖,傳令軍中:‘有敢于談及軍事者,一律斬首’。秦軍一部進屯武安(今河北武安西南)西面,擊鼓吶喊,欲誘趙軍援救武安,鉗制趙軍。趙奢立斬一名要求救援武安的士兵,不為秦軍所動。駐屯28天之久,繼續增強營壘防御,造成趙軍怯弱,唯保邯鄲假象。秦派間諜潛入趙營探聽虛實,趙奢佯作不知,令屬下讓其任意活動,并放歸秦營,以麻痹秦軍。秦間諜把趙 軍情況告于胡陽。胡陽大喜,認為閼與即可攻取,放松了對趙援軍的戒備。趙奢遂率全軍偃旗息鼓,疾馳兩天一夜,趕到距閼與城50里處筑壘設營。秦軍攻閼與不克,突聞趙援兵到來,倉卒分兵迎擊。趙奢采納軍士許歷建議,發兵萬人搶占閼與北山高地。秦軍后到,攻山不下。趙奢乘勢,居高臨下,猛擊秦軍。閼與守軍也出城配合。秦軍不支,死傷逃散過半,大敗而歸,閼與之圍遂解。趙奢因功被封為馬服君。
今發一品自藏是幣,請泉友品評、鑒賞!
高:51.3mm;腳寬:26.7mm;厚:2.5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