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載,慶典賞賜大錢飛龍進寶,為南漢高祖劉巖白龍元年(925)或大有14年(941)更名劉龑時所鑄。南漢前身是唐末封州(現廣東封開)刺史劉安仁次子劉巖,從其兄劉隱(后梁·南平郡王靜海節度使)承襲舊封后,稱帝建國的大越。大越國定都番禹(今廣州)并改為興王府。似應鑄有大越通寶。次年,劉巖自稱是漢朝皇室的后裔,為了表示自己建國是恢復昔日的漢家天下,于是又改國號為‘大漢’,年號乾亨。史稱南漢。
今人學習、研讀、考據歷史,并非正史獨尊。史海鉤沉,良莠并存。《三國演義》雖非正史,然漢末煙云,夢幻腦際。在辛亥革命后,“演義救國”思潮的影響下,蔡東藩完成《中國歷代通俗演義》。為后代研析歷史謎團,或可凸顯參考、核對、比較之功效。
劉龑做皇帝比中原的皇帝更迷信,他非常喜歡《周易》,也經常算卦,年號的改變,以及名字的變動,原因都是算卦所致。遇到大事就拿出《周易》算一卦卜卜吉兇。傳承至今,南方人總是引領開放先河。
“南詔與漢境接壤,當時酋長蒙氏為部下鄭旻所滅,國號長和。旻遣使鄭昭淳到漢獻上朱鬃白馬并乞和親。即而,南漢宮忽現白龍。漢王應瑞,改(其)名易陟改龔。有胡僧呈入讖書,謂滅劉者龔,漢主乃更采飛龍在天的意義,杜造了一個龑字,定音為儼,取以為名。未幾與楚失和,楚人入攻封洲,龑頗有懼意,筮易乃改元:大有。遣將蘇章救封州,用誘敵計,盡覆楚軍。楚王馬殷乃遣使貢唐,聯唐拒漢。自是,楚漢相持,各按兵不動。”(《五 代史通俗演義》183-184頁) 劉巖有乾亨、白龍、大有三個年號。南漢。971年為北宋所滅,歷五主,五十四年。
“飛龍”實源于寶馬名號,“進寶”是指進奉寶馬。飛龍進寶鑄錢,應在改元為白龍的925年當年。時間應在南詔國大長和鄭買嗣安國7年之后,又鄭仁旻15年后的初歷年間。這個時段似與《五代史通俗演義》所述內容吻合。它既是對南詔國聯姻的慶典,又是對南詔國獻馬的紀念和答謝。而若鑄于大有14年,即941年,那時的南詔已經改為段思平為王的大理國神武年間,是斷不可能的了。飛龍進寶版式數種。所持折五厚重之品與折十大錢比較,文字有異,文風一致。皆半行、半隸,率真之體。另存:
我們今天分析那段歷史,若定格在南(越)漢一隅,或可把大越、大齊、乾亨、大有、大唐等幾枚罕見古錢···先行歸納在一起,然后 納入歷史的長河,繼續深入推敲。
作者:北泉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