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陽二斤》橋足布,平首橋足布的一種,鑄于戰(zhàn)國時期。材質(zhì)為銅。 平首橋足布 戰(zhàn)國中晚期(約公元前4—3世紀)主要為魏國所鑄。形制特點為:平首,方肩或圓肩,雙足以弧襠相連,看去行若橋拱,故稱“橋足布”
橋足布,戰(zhàn)國早中期魏國的主要流通貨幣,這種布是由春秋時期的空首布演化而來,其幣文紀地名兼紀值紀重,以‘釿’為貨幣單位,有‘二釿、一釿、半釿’三等幣制,亦稱‘釿布’。其幣值、大小、重量依次遞減,正符合‘子母相權(quán)’之定義,在商品交易過程中,更便于流通使用,是先秦貨幣制度上的一大進步。其中晉半釿、晉陽一釿、晉陽二釿有定為趙布者;亦有人析為魏晉陽或晉陽屬魏時(后為趙占)魏造。
晉陽,古代地名,今山西永濟。晉陽城,是中國古代北方著名的大都會之一。始建年代不詳,最早出現(xiàn)在史書中的年代是公元前497年,曾作為趙國都城、春秋末,晉國大卿趙簡子家臣董安于在太原盆地北端晉水北岸,懸甕山東側(cè)修筑晉陽城,周六里。
今筆者展出一品戰(zhàn)國時期魏鋳大型橋足布《晉陽二釿》,此布生坑出,老繡莽莽蒼蒼,入骨三分;錢文大篆,“晉陽二釿”四字傳形,把錢幣首足倒置,自右而左讀,文筆洋洋灑灑,流暢雋秀,布局疏密有致,美感十足;平首,圓肩、圓襠,錢面邊緣有細廓文,錢背面無文平漫。大型橋足布《晉陽二釿》,在戰(zhàn)國橋足布中,存世極其稀少,屬古泉大珍。 高:64·7mm;腳寬:37.9mm;厚:2·2mm,重:20.1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