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封金錢考
改革開放以來,遼代金屬鑄幣大量出土,其中尤以在東北內蒙古地區先后出土的、遼代宮廷特鑄的十四枚金錢為個中翹楚。目前已發現的這十四枚遼代宮廷手雕賞封錢,均為純金鑄造,含金量都在70%-90%之間;全部為手工雕刻而成,設計精美,雕工上乘;錢面均為人物、動物圖案,錢背分別鐫契丹與漢兩種文字,其中八枚鐫契丹小字,四枚鐫漢字,兩枚鐫契丹與漢的對譯文字。這樣一批數量可觀,精美、厚重、碩大的黃金雕制錢集中出現在遼中期,確實是橫空出世的驚世駭俗之舉,對中國錢幣史來說,也是一件空前絕后的千古盛事。
這十四枚遼代宮廷手雕賞封金錢,大體分為“封官錢”、“賞功錢”、“賞賜錢”、“捺缽錢”四類。每種錢都含有不同的政治內容,都表現了獨特的藝術主題。通過不同圖案的設計與多種手法地雕琢工藝,完美地揭示出主題蘊涵的內核,使政治與藝術達到完美的結合。這十四枚遼代宮廷手雕賞封金錢,就是十四幅藝術大帥精心創作的頂尖的美術作品。其藝術水平之精湛,藝術品格之高潔,藝術內涵之深邃,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說它們是世界古代錢幣藝術的巔峰,并不為過。
十四枚錢都曾經過筆者一一目鑒,都為它們寫過鑒賞心得。筆者曾為老天給予自己觀賞考釋這種“此物只應天上有,世間那得幾人觀?”的錢幣尤物的機會,感到由衷感激和幸運。為自己能近距離與契丹文明進行心靈的對話,感到激動與興奮。筆者與泉友心心相印,氣息相通,相信每個朋友都和筆者一樣,也都想與這些古錢幣中的維娜斯,進行一次美學的對話,欣賞一次錢幣美神妙曼婀娜的身姿,相信本文圖文不會讓你失望。
一、兩對、三種、四枚,面圖案背陰刻契丹文封官名稱的“封官錢”。
所謂“兩對”,是指四枚錢中兩兩相同,面龍鳳的兩錢背文相同,即所封官職是一個人的;而面門神人物圖案的兩錢,面圖案相同,而背文各異,即同時勅封兩人。所謂“三種”,是指這對錢是封賞三種官職給三位官員的。龍鳳雙錢的背文相同,契丹文漢譯都是“封銀青崇祿大夫”。面門神人物圖案相同,背文各異的兩錢,一個背契丹文漢譯是“封金紫崇祿大夫”。一個背契丹文漢譯是“封龍虎衛大將軍”。
該對錢雕刻工藝登峰造極,龍鳳具典型契丹風格,龍首巨大,長舌舒卷,龍身作C字狀,在祥云里展轉騰挪,張牙舞爪;角、麟、鬃,纖毫可辨,三爪龍爪剛健有力,龍首尾間一巨型寶珠在云中升騰;整體刻劃細膩準確,疏密有致,神完氣足,霸氣橫溢。龍首在穿上,穿作圓形象征皇天在上。鳳在穿下,神姿激蕩,翎羽繁縟而雍容,長尾揚起,婆娑而搖曳,靈芝數枝,填滿空間,吉祥而充實。其美學情趣,可說已達增一刀則太繁,減一刀則過簡的境界,臻至化境。
兩枚門神圖以寫實為主,秦瓊、尉遲恭的盔甲就是遼代的真實盔甲,連靴罩也絲毫不走樣,這是沒見過遼代真實盔甲者作夢也臆造不出的。秦瓊雙手拿瓦面金妝锏,尉遲恭雙手持鳥金竹節鞭,飄帯隨風飄舞,祥云環繞其身,兩位一面龐豐腴,一面容清瘦的將軍如天神般肅立而待,給人以安全平和及威風永在的神圣感。藝術的魅力在人們心中瞬息間得到體驗
這種面圖案背陰刻契丹文封官名稱的“封官錢”,是契丹人獨立創造,只存在于遼代錢幣之中,世界錢幣中也是絕無僅有的。“封官錢”的出現,再次證明了契丹皇室把金屬鑄幣(王信)的政治宣傳職能,看得高于經濟職能的獨特“貨幣”的存在。契丹皇帝把鑄幣當成“天子勅令(圣旨)”,任命官員的“任命書”。這在世界錢幣史上是唯一的事例。
兩對錢面部圖案都蘊藏著不同尋常的政治社會信息,為現今人們了解契丹真實情況提供了比史書更準確的信息,為解讀偉大的契丹文明提供了入門的鑰匙,為科學考古正確釋讀契丹文物提供了較便捷的范例。面龍鳳圖案背文都是“封銀青崇祿大夫”。這傳達了,錢是皇帝(龍)與皇后(鳳)在共同封一種官職的真實確切的信息,即是所謂“二圣同朝”的實物憑證。
這個信息非比尋常,因為“二圣同朝”在中國歷史上只有兩對帝后,一個是唐朝皇帝李治與皇后武則天被稱為“二圣”,共同臨朝處理政務。另一個就是遼代天輔皇帝和齊天皇后并肩共同處理朝政,是未稱“二圣”的真正“二圣同朝”。
這個信息告訴我們此錢鑄造頒行的大體時間,是在遼圣宗開泰元年至太平十年間。因為遼代皇帝皇后可以同時頒發勅令的,只有開泰元年至太平十年間當政的齊天皇后蕭菩薩哥與天輔皇帝耶律隆緒。據《契丹國志》載:“承天上仙,齊天預政,權勢日盛,置宮闈司,補官屬,出教令。”記載遼宋關系的典籍《續資治通鑒長編》也載:“置宮闈司,補官屬,出教命,加號仁慈翊圣齊天彰德皇后,凡二十年。”這么重要的史實,元編《遼史》竟只字未提,如不是刻意刪除,其做法簡直不可理喻。
現存世唯一的一對面龍鳳圖案背契丹文 “封銀青崇祿大夫”錢幣實物,現身說法,以遼圣宗和齊天皇后自己親頒的確鑿無誤的“金證”,為元編《遼史》進行了補正,為兩部漢人典籍《契丹國志》和《續資治通鑒長編》記載史實進行了驗證和肯定,部分扭轉了人們對漢人典籍對契丹等少數民族史實多歪曲丑化的印象。
面圖案相同,而背文各異的面門神人物圖案對錢,它告訴人們遼中期契丹人漢化已達認同漢族民間傳說與民俗的地步,契丹人已把漢族文化當成了自己的文化,并把契丹文化主動與漢族文化相融合,創造出一種新的融兩種文化為一體契丹文明。這對解讀契丹文明提示了一個新的角度,對更深入了解體驗契丹文明提供了一個可以摸得到看得見的實物憑證。
每個中國人都認識錢面上的人物,是鼎鼎大名家喻戶曉的門神,唐朝大將秦瓊(字叔寶)和尉遲恭(字敬德)。門神顧名思義就是守護宅門的神靈,是古代中國人想象出來的宅院保護神。用唐朝大將秦瓊(字叔寶)和尉遲恭(字敬德)作門神,源于唐代關于太宗皇宮鬧鬼的民間傳說。
太宗因玄武門之變殺兄斬弟心里一直不安,生怕兄弟的鬼魂來索命,日久天長竟覺得冤魂天天夜里來皇宮來鬧,鬧得唐太宗六神不安。魏征知道皇上受驚,就派了秦瓊、尉遲恭這兩員大將,守在宮門保駕,果然,鬼魂就不敢來鬧了。唐太宗體念他們夜晚守門辛苦,就叫畫家畫了兩人之像貼在宮門口,結果照樣管用。于是,此舉也開始在民間流傳,秦瓊與尉遲恭便成了門神。這個民間傳說后來被小說《隋唐演義》、《西游記》改編進書中,更加促進了門神秦瓊與尉遲恭故事的傳播。
如今契丹“封官錢”使用門神做封官主題圖案,寓意明顯而且深刻,即:有門神把門,拒絕一切鬼魅魍魎進入。暗寓遼代官員都是經過嚴格選拔,一切想用非正當手段進入此門的壞人都不可能得逞。“封官錢”使用門神做圖案,說明秦瓊與尉遲恭成為門神,至少在唐朝晚期已成為中原漢族人民與北方少數民族人民的共識。這比前此漢族文人認為的,秦瓊與尉遲恭成為門神是在元明時期,早了四百多年。說明契丹認同漢文化的時間遠比現代人們想象的要早得多范圍也廣闊得多。這一對用門神秦瓊與尉遲恭作為主題圖案的“封官錢”,應是目前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門神秦瓊與尉遲恭的圖案錢。是研究中國門神民俗演變的最確鑿的實物證據。
兩對“封官錢”上封的三種官,都是散官。所謂散官,是與有職事(有實事干)官員相對的官職,一般用于表示官階,是榮譽性虛職,是朝廷對官員的一種賞賜籠絡措施。“金紫崇祿大夫,銀青崇祿大夫”是文散官,原名“xx光祿大夫”,為避遼太宗耶律德光名諱,遼易“光”為“崇”。金紫崇祿大夫為正二品上,銀青崇祿大夫為正二品下。“龍虎衛上將軍”為武散官之首,正三品上。
從實際情況看,這些封賞的高官也只不過是個徒有虛名的高階散官虛職而己,無實際意義,其作用僅在于門蔭、贖罪罷了。筆者臆測授這些加階虛職官的,可能是齊天皇后的“宮闈司”,因為授實職官要經過北、南大王、樞密使會議,“宮闈司”,應沒有授實職官的權利。這次頒封三種散官的時間,應為開泰元年(統和三十年,1012年)十一月甲午朔,遼國舉行盛大慶祝圣宗皇帝親政大典之時。應只是當時頒封的各階、勛、爵、虛、兼、散、寄、實等官職中的一種,相信頒封時也都有各種封官錢頒發。據《遼史·圣宗本紀》載,大典前后共封賞數十人,至于多少人被加官三種散官,由于史料的缺失,今天已無從考究。聊可欣慰的是,今天這兩對遼圣宗與齊天皇后鑄制的,契丹文封官金質對錢,竟沒被歷史的煙塵淹沒,奇跡般穿過千年風云來到我們面前,實我輩莫大的幸運。
二、兩對、四枚,圖案文字相同,工藝手法稚嫩老辣各異的,契丹文漢文對譯的“賜與軍節度使耶律奴瓜”的金質賞功對錢。
這是兩對、四枚圖案文字完全相同金質賞功對錢。賞賜的對象都是“軍節度使耶律奴瓜”。始見這四枚錢時,筆者以為其中必有一假。因為先見到的是天津收藏家郭氏兄弟的身披紅銹的四神錢,筆者曾被其高超精絕的藝術形象所傾倒,所以認為它就是頂峰,不會再有同題材的作品出現,出現即應是拙劣的仿品。
然而,當我把兩對四枚錢同時擺到眼前時,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就好象出嫁前后的美女西施一起來到我的面前,確實分不出誰美誰研?郭錢刀法純熟,技藝爐火純青,錢文書法流暢,字里行間充蘊著老成持重成熟完美的氣質。四神的雕琢,畫面動感十足,四只神獸舞姿優美有致。用至善至美四字描述,并不覺得夸張和過份。這些特質說明這位雕錢工匠必定是一位身經百戰,雕錢無數的大師級人物。他所雕的錢枚枚都是精致完美,個個形象都栩栩如生。
但當它和山西小陳的對錢放在一起一比,人們就會驚訝地發現,郭錢雖然完美,但缺乏靈性;技藝雖然可無可挑剔,但少有精氣神;老成純熟,但缺乏青春活力;形象雖栩栩如生,但少有心靈迸現;舞姿優美有致,但缺乏立體效果。總體感覺郭錢是一位工藝大師以純熟的技術雕琢的完美的工藝精品。
小陳的錢與郭錢相比,稚嫩、生拙、純樸、技藝尚不夠青純。但它的每一刀、每一個筆劃、每一個細微的情節,它都是那樣地用心去運作,用全部智慧去體會、去摸索、去創造。它不象工藝大師在細心地雕琢,而象一位年青的畫家正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成名作的創作中,作品中你可以感覺到一顆年青的心在跳動。你似乎可以聽到他“呯”“呯”的心聲,他急促的呼吸,刻刀在他手中的轟鳴。
因為他是用心靈去彈奏一支青春的樂曲,用全部智慧去創造美好人生。所以,在他的作品里稚嫩化作噴薄而出的青春活力,生拙幻化成藝術細節的真實細膩,純樸演化為整體形象的生動活潑,立體感極強。認真彌補了技術未達青純的差距,認真使青年的處女作達到藝術的峰顛。他刀下的四神圖不僅僅是件工藝精品,而是一件藝術大師精心制作的藝術珍品。
面對這樣兩對飽含深情與民族對話,以真情蘊注刀中,始終追求著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的作品,你會真正體驗到契丹民族那種震撼的、深厚的、綿延不斷的頑強狂傲的氣勢。你一定會被契丹藝術家導之泉注,頓之山安,輕如蟬翼,重若崩云的妙不可言的技藝所震撼,一定會為契丹文明的高度發展所折服。
兩對錢的四神圖應是四神在中華大地出現以來,表現最完美、神韻最淳厚、形象最生動、動感最強勁的藝術杰作。筆者羞愧,不能用恰當的詞語形容它的美麗,它的神韻,它的靈動,所謂“美妙盡在不言中”應是對其最恰當的描繪。
拜讀過兩對圖案文字相同,工藝手法稚嫩老辣各異的“賞功錢”,一位叱咤風云的契丹將軍的英姿,剎那間來到我的身邊,向我們傾吐起那歷史煙塵里的往事……。
耶律奴瓜,奴瓜一譯諾郭或奴哥,字延寧,太祖異母弟南府蘇之孫。有膂力,善調鷹隼。初為橫帳郎君。統和四年(宋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楊繼業侵略契丹,奴瓜為黃皮室糺都監,擊敗之,盡復所陷城邑。耶律奴瓜膂力過人,武藝超群,是圣宗朝數一數二的智勇雙全的猛將,追殺活捉楊繼業就有他一份功勞,軍還,加諸衛小將軍。
及伐宋,有功,遷黃皮室詳穩。統和六年(宋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再舉,將先鋒軍,敗宋游兵于定州,升為東京統軍使,加金紫崇祿大夫。統和十四年(公元996年)從奚王和朔奴伐兀惹,以戰失利,削金紫崇祿階。遼統和十九年(宋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七月丙戌,時任東京統軍使耶律奴瓜受命籌備南征事宜。
統和二十一年,(宋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耶律奴瓜與國舅太師蕭撻凜集結十萬騎復伐宋。望都會戰中,耶律奴瓜包抄焚燒宋軍后方薄弱的輜重,并且切斷宋軍補給線!給宋軍以致命打擊,宋軍補給線和輜重被焚絕。宋軍大將鄆州刺史、殿前都虞候、高陽關副都部署王繼忠連忙帶領輕騎兵趕往察看,王繼忠身穿官服,被契丹人發現,于是耶律奴瓜率大軍殺了上來,宋鎮州副部署李福,拱圣軍指揮使王升(指揮使相當于現在營長一級,但拱圣軍屬殿前司管轄的殿直,也就是近衛軍系統)見勢不妙嚇得率先逃跑,丟下王繼忠被契丹軍包圍,被耶律奴瓜擒拿。遼軍在短短數年內繼俘獲康保裔后再次俘獲戰區司令一級的高級軍事將領!擒其副主將王繼忠于望都,俘殺甚眾,戰績不可謂不大。耶律奴瓜以功加同政事門下平章事。
統和二十二年(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閏九月己未,承天皇太后和圣宗親率五十萬大軍御駕南征,耶律奴瓜于望都縣東北濡水邊的白城鎮,設伏生擒宋第一大將荊嗣。統和二十六年,(公元1008年)出為遼興軍節度使。統和三十年,(11月改元開泰元年,公元1012年)西北部叛,耶律奴瓜討之。開泰初(應為開泰元年即統和三十年六月或七月丙子前亡故,因七月丙子耶律遂貞被任命為遼興軍節度使),加尚父,卒。
遼興軍全稱為“南京道平州遼興軍節度使司。”駐地平州(現盧龍,樂亭縣轄區),是南京道所屬最大最重要的節度使司,統定、平二州,盧龍、望都、安喜三縣。三縣有人戶一萬五千(記載有誤,似應為三萬至五萬戶才合理?),丁壯三萬。耶律奴瓜是統和二十六年改任遼興軍節度使,不久又恢復了丞相一職,但似乎仍兼遼興軍節度使,因開泰元年即統和三十年七月丙子前,不見有任何人替換耶律奴瓜任遼興軍節度使的記載。
縱觀耶律奴瓜的一生,是戎馬倥傯的一生,戰功赫赫的一生,是契丹以戰促和身體力行者之一,是契丹對宋戰爭策劃并身先士卒的主要將領之一。他在輔政方面也必有過人之處,否則知人善任的蕭太后也不會讓他連任南府丞相九年(統和十九年至統和二十八年)。
從耶律奴瓜以上的業績看,他確實有資格獲得承天太后和遼圣宗的兩賜金錢,他被加為尚父亦是功德所歸。契丹從太祖太宗開始,一向有賞賜臣下珍稀錢幣的傳統,《遼史·圣宗本紀》就記有承天太后稱制的統和二十年十二月“奚王府五帳六節度獻七金山土河川地,賜金幣”的記載。所以“賜與軍節度使耶律奴瓜”的首對金幣(陳錢)確實應為承天太后賞賜的勿庸置疑,賞賜時間當在統和二十一年耶律奴瓜擒獲宋高級將領王繼忠后。第二對金錢(郭錢)應為遼圣宗開泰元年耶律奴瓜加尚父時賞賜。
兩對面四神背“賜與軍節度使耶律奴瓜”錢,都是以契丹文、漢文背文對譯為特征。這是承天太后和遼圣宗刻意改革契丹族與漢族不平等關系的實際行動。統和以前契丹雖實行一國兩制,“以國制冶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北、南官制。但實際在社會生活中,漢人的地位遠比契丹人低,南面漢官大多為虛職沒多大權力。漢人的被歧視,挫傷了漢人的積極性,阻礙和延緩了社會的經濟發展和契丹人與漢人的和諧團結。
為改變這種民族不公、政治不公,承天太后與遼圣宗積極重用漢官,把治國安邦大權交給韓德讓、室昉、邢抱樸、馬得臣等人。并從法律上平等契丹人和漢人的地位。“統和十二年七月庚午,詔契丹人犯十惡者依漢律。”(《遼史·圣宗本紀》)在文化上,契丹文漢文同列為國家官方文字,無論朝廷詔書、喻令、錢幣、符牌,均可用兩種文字書寫,科舉考試也用兩種文字答題。承天太后和遼圣宗之所以賞賜耶律奴瓜契丹文漢文對錢,當是身體力行自己制定的契丹文漢文同為契丹官方文字的政策。耶律奴瓜雖是契丹人,還任過北面官的南府丞相,但他任職遼興軍節度使司的平州地區,仍是漢人渤海人聚居地,故賞賜他兩種文字對錢,以提醒和激勵他貫徹朝廷契丹漢平等的民族政策。
契丹文漢文賞賜對錢的發現,說明承天太后和遼圣宗對貫徹平等的契丹漢民族政策的不遺余力,也況明契丹朝廷對耶律奴瓜的重視和肯定,充分體現了契丹朝廷把錢幣的政治宣教功能看得比其經濟功能更重的史實。很值得更多史學家進一步研究。
這兩對精美絕倫的金錢,是中國錢幣史上目前唯一發現的刻有被賞賜人姓名的賞賜金錢,其對研究契丹統和年間契丹與宋朝的關系史戰爭史有著不可替代的見證價值,是契丹善于把錢幣用于政冶教化活動的重要實物證據,是契丹把錢幣的政治宣教功能看得比經濟交換功能更重的又一實踐物證。其文物、考古、史學價值無與倫比,其經濟價值堪比遼宋時期一件精美雕塑或美術作品。
兩對錢鑄制、雕刻之精美,堪稱遼五代宋金時代的錢幣的典范,尚未發現這個時期宮廷賞賜錢有超過此兩對錢之精美者。契丹非年號錢特別是宮廷節慶錢,賞賜錢,聘享錢,祭祀錢,民俗錢,鑄幣水平之高超,超越了當時中國所有國家的鑄幣水平,這是任何人都無法否認的事實。契丹鑄錢技術落后,工藝低劣的片面陳言腐語至此可以休矣!
三、一對面龍鳳背契丹文漢文對譯“御賜”錯版賞賜金質對錢。
這是一對面雙龍戲珠、雙鳳銜芝圖案,背契丹文漢文對譯“御賜”銘文的金質對錢。其獨特之處,是這對錢是這批高級手雕賞封錢當中,唯一的一對錯版錢。按說雕錢工匠都是當時的工藝美術大師,雕這種高檔賞封錢是絕不可能也絕不敢出任何差錯的。但這個錯竟然出現了,估計工匠還沒有受到責罰。原來,這個錯不是一般的錯,而是一個契丹字刻錯了,應該是刻契丹文“賜”字,卻刻成了契丹文“祿”字。沒受罰的原因,筆者臆測可能是工匠雕刻依據的圖樣該“賜”字,也寫成了“祿”字,而寫者應是一位高官,所以錯字錢也就無人追究,也就糊里八涂一賞了之,以至傳到今天。
這一情況的出現不是個別偶然的現象,不要說契丹文,就是漢字對文盲占國民80%的契丹國人來說都不啻是“天書”。契丹大小字對基層老百姓不更是“天書中的天書”了?契丹工匠大部分是漢人,契丹文字能認會寫者極其稀罕,這就造成了刻在各種器物上的契丹文錯別字顛倒字,照貓畫鼠字比比皆是。現代人認為不可能發生事,在當時遼地卻大量發生。如有些寺院或私刻印刷作坊,竟然把仿契丹文墓志銘印刷的紙制品,當作佛經或發愿文出售斂財,而通行無阻。所以,契丹文錢幣中的個別錯字異書現象應該屬于正常,這是契丹文錢幣收藏研究朋友應事先知道的。
這對錢的雙龍雙鳳圖案雕刻得是頗具匠心的,刀法粗獷,頓挫鏗鏘,細節精細,神韻雋永。遼龍形象,維妙維肖。遼鳳特征,一絲不茍。和開泰時的龍鳳賞封錢相比,精細不足,粗獷有余,可知他們不是同一時期產物,各自的時代特征區別明顯。此龍鳳對錢應是圣宗晚期的作品,是新一代工匠學習圣宗開泰封官錢的一對處女作錢。
錢的背面穿的上下分別陽刻一契丹文和一漢文篆書字。龍錢穿上下上為契丹文“御”字,下為漢文篆書“御”字。鳳錢穿上下上為契丹文“祿”字,下為漢文篆書“賜”字。兩錢漢文篆書“御賜”二字,篆法與漢地殊異,契丹風格明顯。該對錢形制規整,輪郭均中規中矩,面背均有未化盡刀痕,特別錢背地章和穿郭上都可見明顯的似錘擊的未化盡刀痕,此種情況在遼圣宗其他手雕錢中從未見到過,這說明該錢雕制時間應比較晚。
遼代雙龍雙鳳的圖案極其稀少,因為龍是皇帝的象征,鳳是皇后的象征。遼雖沒漢人皇帝“天無二日,地無二君”那么嚴格的禁忌,但遼也似乎對雙龍,雙鳳,雙日,雙月這些象征皇權的紋飾有一定的限制。雙月,雙鳳一般在太后、皇后同在世時使用;雙日,雙龍一般在皇帝太子同在時使用。從這對錢的情況看,此刻是打破了這個限制。前面已經說過,此對錢的風格特征與前面十二枚錢有別,是圣宗晚期新一代工匠的作品。此時皇帝母親承天太后已故去多年,只有齊天一個皇后,如在承天后死后刻雙鳳就應是一個疑謎。圣宗太子耶律宗真是開泰十年(1021年,即太平元年)十一月癸未被冊立為皇太子的。所以整個太平元年期間,都可以鑄制雙龍雙日錢。
雙龍錢找到答案了,雙鳳錢又是怎么回事呢?原來按皇統規定,皇子立為皇太子后,其生母必被冊為皇后,母以子貴歷朝歷代都是如此。可是在圣宗太平元年,太子耶律宗真的生母蕭耨斤卻沒被冊為皇后,只冊了個“順圣元妃”(聽皇帝皇后話的第一妃),更讓人不能容忍是耶律宗真竟被齊天皇后搶去撫養。為什么齊天皇后能這么飛揚跋扈?就是因為她有國舅大父房(承天后父母族)和橫帳季父房(韓德讓家族)強大勢力的支持,加之圣宗生性懦弱,所以齊天能頤氣指使,肆無忌憚,迫使圣宗做出違規違制令人齒寒的冊子不冊母的荒唐事,為日后的“欽愛之變”埋下了禍根。
為了安慰“順圣元妃”,圣宗和齊天皇后在冊立大典上,有可能就炮制了這對雙龍雙鳳錢賜給委屈受氣的蕭耨斤,哄她說你就是雙鳳之一,封你的“順圣元妃”就是第二皇后。
蕭耨斤被當時遼人稱為“博厚成儀,中和毓德,婉椒慈仁,聰明正直。嬪嬙卑下,示之以謙抑;子孫眾多,勖之以溫克。對祎褕之纖靡,輒不更衣;處宮室之森嚴,嘗無踰閾。若天之清,若地之貞,若江海之量,若日月之明。”(《欽愛皇后哀冊》遼寧省博物館藏)文章雖有過譽之處,但已客觀地指出她能在關鍵時刻“示之以謙抑”,不讓她當皇后,她能忍,讓她當元妃,她就當。處處示弱,事事謙恭。這是蕭耨斤得以在齊天皇后權勢熏天情況得以保全性命和地位的唯一選擇。《哀冊》說她“聰明博厚”確實一語中的恰如其分。
通過史料的考釋可以初步確認此對面雙龍戲珠、雙鳳銜芝圖案,背契丹文漢文對譯“御賜”銘文的金質對錢,是遼圣宗建元“太平”冊立蕭耨斤兒子耶律宗真為皇太子時,為安慰順圣元妃蕭耨斤特制的賞賜給她的一對龍鳳金錢。
此錢貴重之處,在于它的補糾遼史,還原歷史真面目的功能。作為陋劣,錯訛甚多的元編《遼史》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如不用近幾十年新發現的實物憑證、考古發掘材料,文字研究成果糾正補充修改《遼史》,我們這代人將對不起我們后代子孫。因為我們留給他們的《遼史》,仍是一部殘缺錯訛甚多的斷代史。
四、兩對、四枚面動物圖案背契丹漢文吉語的“捺缽”賞賜金質對錢。
這是圖解契丹“捺缽”制度的金質賞賜對錢,共兩對、四枚,按背文可分為兩組,每組表達一個和“捺缽”有關的主題內容。兩組各自獨立又緊緊圍繞“捺缽”這個中心主題,用契丹人自己的話語闡明了“捺缽”制度的精神實質,展示了與史籍對“捺缽”評介迥異的事實與觀點。
1、“春水秋山”背詩文祝愿錢。
這對面以春“捺缽”“捕天鵝”,秋“捺缽”“射猛虎”為圖案的,“春水秋山”背漢文《詩經·小雅》詩句祝愿錢,是遼圣宗在統和三十年(1012年),為母親守孝三年期滿,舉行親政大典改年號為“開泰”時的掌賜錢。面“捕天鵝”“射猛虎”是宣布“春水秋山”“捺缽”制度的確立與四時捺缽地點的固定。背文《詩經·小雅》詩句是大臣們祈祝皇帝親政后,給國家帶來國泰民安、天下歸心的興國之運。
此對寓深厚的政治內涵于輕松活潑的動物形象之中的對錢,設計的獨具匠心。無論“雙鵝”或“雙虎”,在構圖上,形象設計上,刀法的運用上,都是那樣地精心,細致,都是那樣地舉重若輕,匠心獨運。你看那天鵝羽毛的毛絨感,天鵝眼神的驚懼感,是那樣地傳神,讓觀者仿佛看得見“春捺缽”“捕鵝”時天鵝被海東青迫逐亂飛的場面。
如果說天鵝塑造是寫實,那雙虎形象的展示就是寫意了。它運用近似剪紙的技法,寥寥數刀就把虎嘯山林的形象勾勒得呼之欲出,使人立即有了身臨其境的感受,似乎虎嘯就在耳邊響起。對比粗獷的身形虎頭的描繪,虎毛虎爪的的細微刀法的運用,可說是精致萬分一絲不茍。再比如兩圖中祥云的裝飾,一疏一密,既形象地再現了“捕鵝”和“射虎”不同的空間場景,也真實反映了“天鵝”或“猛虎”的不同氣勢和在畫中所處的位置。粗獷而不粗糙,細膩而不細碎,神似不忘形似,形神相輔相成,這就是兩錢圖畫達到的藝術境界。背文楷書詩句的書法,盡得唐人筆意,有顏、褚之風。字字雍容和豫,從心所欲而不逾距。風神蕭散,筆意縱橫,玉潤珠圓。亦是遼代書法巔峰之作。
該對錢背文分別鐫刻了《詩經·小雅·天保》的兩句詩句。雙天鵝錢背圍繞穿孔環形陰刻《天保》詩第一章第一句“天保定爾,亦孔之固”。雙虎錢背在穿左右分別陰刻《天保》詩第六章第一句“如月之恒,如日之升”。錢文雖僅選用了《天保》第一章第一句和最后一章第一句,但所表達的卻是全詩的全部情感與全詩的所有祝愿。即祝愿皇帝親政后,上天將竭盡所能保佑皇室,使皇帝一切順遂,賜給皇帝眾多的福分。祝愿皇帝親政后,天要保佑國家百業興旺。連用五個“如”字,極申上天對皇帝的佑護與偏愛。祝愿皇帝之祖先保佑新王,帶來國泰民安、天下歸心的興國之運。最后恰如其分地使用了一些貼切新奇的比喻,“如山如阜,如岡如陵,如川之方至”及“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等,說皇帝將長壽,國將強盛。全詩處處都滲透著對年輕君王的熱情鼓勵和殷殷期望,以及隱藏著的深沉的愛心。既使得大臣們對新皇的深切期望與美好祝愿 得到了細致入微的體現,也使得全詩在語言風格上產生了融熱情奔放于深刻含蓄之中的獨特效果。這種以局部代全局的筆法是契丹大臣高超文化修養的體現,更是對中華文化的一大貢獻。
至此,可以斷定這兩枚契丹《天保》詩句錢,是遼圣宗開泰元年(統和30年,1012年)十一月甲午朔,于中京舉行親政大典時,宰輔大臣們敬獻給圣宗皇帝的特制祝愿與祈福錢。這些宰輔大臣應為當時的北院樞密使耶律化哥,南院樞密使邢抱質,南府丞相蕭高八等人,其中的南院樞密使邢抱質是漢人,應是漢文《天保》詩句錢的始作俑者,錢上的文字亦應出自其手。
這兩枚契丹《天保》詩句錢,是遼圣宗朝歷史的見證,其所反應的許多歷史事件,如圣宗親政時間,圣宗守孝,親政大典的召開,為什么直到統和三十年才改元“開泰”?“開泰”年號的真正含義,四時捺缽地點和制度的固定等等,都可補《遼史》。這兩枚契丹《天保》詩句錢,也是中國錢幣文化的頂峰之作,是形式與內容完美結合的典范,是政治與藝術完美結合的典范,更是寓錢幣以政治,馭錢幣為政治服務的完美結合的典范。
這兩枚契丹《天保》詩句錢,是繼契丹文漢文“面四神背賜與軍節度使耶律奴瓜”金質對錢后,在遼故地發現的又一重大歷史事件題材的漢文金質對錢,也是中國錢幣史上藝術水平最高的錢幣之一。它的面世再一次證明契丹錢幣文化是中國錢幣文化中最光輝燦爛的奇葩,是引領中國錢幣走向輝煌的領頭羊、主力軍!
2、具有特殊紀念意義的面雙鹿雙虎圖案背契丹文“德、興”“捺缽”金質賞賜對錢。
射虎鹿是契丹“秋捺缽”重要的狩獵內容。《遼史·營衛志》對獵虎鹿有詳細的記載:“秋捺缽:曰伏虎林。七月中旬,自納涼處起牙帳,入山射鹿及虎。林在永州西北五十里。嘗有虎據林,傷害居民畜牧。景宗領數騎獵焉,虎伏草際,戰栗不敢仰視,上舍之,因號伏虎林。每歲車駕至。皇族而下,分布濼水側,伺夜將半,鹿飲鹽水,令獵人吹角效鹿好鳴,即集而射之。謂之‘舐堿鹿’、又名‘呼鹿’”。
此對面雙虎雙鹿背契丹文“德、興”“捺缽”金質賞賜對錢,就是紀錄遼圣宗時期“秋捺缽”中,“策馬發矢連噎二虎,又曾一箭連貫三鹿”(見吉林省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周惠泉《論遼代的契丹文文學》載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3月第8卷第2期第4頁)神武壯舉的紀念賞賜錢。
錢面鏤雕的兩頭梅花鹿極其傳神,穿上鹿作疾奔狀,四腿放開蹦躍如飛;穿下鹿作撲跌態,前腿彎跪,后腿仍騰空躍起,形象地表現了奔鹿瞬間跌倒的情景。錢面空白處被朵朵祥云填滿,用具有動態的云朵裝飾在奔鹿身邊,賦予了雙鹿云中疾飛的動感,使捺缽一箭貫三鹿(射出的箭接連穿透三只鹿,其神力可知)的場面呼之欲出,真實可信。
雙虎圖案與背《天保》詩句的雙虎錢一模一樣,應是同一工匠雕刻。它運用近似剪紙的寫意技法,寥寥數刀就把虎嘯山林的形象勾勒得呼之欲出,使人覺得虎嘯似乎就在耳邊。粗獷的虎身、精細的虎臉,細密的虎毛、鋼健的虎爪都描繪得精致萬分,一絲不茍。而且疏密有致,一疏一密,粗獷而不粗糙,細膩而不細碎,神似不忘形似,形神相輔相成,使連噎二虎(連發的箭接連射殺兩只老虎)的場面由然而生。錢圖的藝術境界,應該說是非經實踐者難以企及的。
雙鹿錢背陰刻的契丹文漢譯“興”字,與雙虎錢背陰刻的契丹文漢譯“德”字,是詮釋圣宗文治武功的點睛之字。遼圣宗耶律隆緒,小字文殊奴,幼喜書翰,10歲能詩,精射法,通音律,好繪畫,是有遼一代武功文治首屈一指的君主。《遼史》本紀贊曰:“遼之諸帝,在位長久,令名無窮,其唯圣宗乎! ”他的最大功蹟是維護了遼宋兩國間的百年和平,而他之所以能深明大義以民為本,就源于他對儒家“德與德政”的身體力行,努力振興。“德興”改革才得以進行,“德興”才使民本成為立國根本,“德興”才得以消彌了戰爭,“德興”才使得圣宗成為了賢明君主,這是這對虎鹿對錢背鐫契丹文“德興”的目的。也是圣宗勉勵臣子的政治訓教。
虎鹿“德興”對錢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對真實記錄一代皇帝狩獵“連矢噎二虎,一箭貫三鹿”神武壯舉的,皇帝狩獵的紀念幣。它不但形象地證實了史實而且宣揚了遼代皇帝的“德興”主張,是契丹捺缽賞賜錢中的皎皎者,值得深入研究。
遼代宮廷十四枚手雕賞封金錢,為什么都集中出現在遼圣宗時期?除了這個時期是遼代經濟的鼎盛時期,文化的繁榮時期外,還應該和齊天皇后有關。《遼史》說她“美而才。嘗以草莛為殿式,密付有司,令造清風、天祥、八方三殿。既成,益寵異。所乘車置龍首鴟尾,飾以黃金。又造九龍輅、諸子車,以白金為浮圖,各有巧思。夏秋從行山谷間,花木如繡,車服相錯,人望之以為神仙。”齊天能巧思于建筑、車輛、佛塔、服飾等,代表皇權、“王信”的錢幣,更應是她智慧馳聘的天地,這十四枚手雕賞封金錢,可能就是這位美而才皇后巧思的結晶。圣宗前后各百余年不見這種錢幣蹤跡的事實,的確是詮釋這種猜想的有力論據。
遼代宮廷十四枚手雕賞封金錢的面世,是契丹文明獻給中華民族最寶貴的文化遺產,是展示契丹文明的最真實憑證。相信每一個炎黃子孫都會從心里熱愛它們、保護它們,研究它們,為復原真實的契丹歷史做出它應有的貢獻。最后祝愿遼代宮廷十四枚手雕賞封金錢,挺胸昂首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把契丹的真實歷史告訴所有關心中國歷史的人。
裴元博2011/4/3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