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奇特的龜形銀錠

        18-03-01 13:43:43 中國集幣在線 發表評論

          ■福建福州 葉真銘

          明清時期廣泛流通使用白銀貨幣——銀錠(銀兩)。銀錠是一種秤量貨幣,無固定、統一的形狀,各地流通的銀錠造型多樣,各具特色。清代湖南省通行的重五十兩銀錠,形似龜甲,倒置像一只烏龜,存世少見,引人關注。

          我國鑄造銀錠的歷史,可遠溯至漢代。根據著名貨幣史學家彭信威《中國貨幣史》記載,民國十一年(1922),山東青州府東門外曾出土1件漢朝銀錠,上刻有“中元(東漢光武帝劉秀年號)二年,考工所造”八個陰文文字,重403克,可惜實物已流失海外。銀錠形制在漢代雖已出現,但當時其用途僅限于皇帝賞賜或官府庫存貯藏,并不作為流通貨幣使用。及至唐宋,白銀漸漸被廣泛地用于交易或繳稅,且宋人喜窖藏銀錠,視為財富。直至明清,實行大額用銀、小額用錢的貨幣制度,銀錠成為主要流通貨幣,普遍流通使用。不但商業買賣匯兌用銀,且政府稅收、支出、發薪等,均指定用銀。后來滿清政府更干脆規定國家貨幣以銀為本位。銀兩之風行,直到民國二十二年(1933)廢兩改元為止,在一千多年時間內,銀錠一直是人們物質生活中不可少的東西,賞賜、賦稅、買賣、寶藏等都缺不了它。

          銀錠是一種秤量貨幣,并沒有法定面值,它的價值隨其重量和成色高低而定。一般以兩為單位(一兩約為36克),故俗稱“銀兩”。至于銀錠的重量,則視乎需要而定,并無準則,大至可分為大、中、小錠,大錠一般是五十兩左右,中錠十兩,小錠(小錁)則一兩至五兩不等,一兩以下,概稱為碎銀。歷代對銀錠的鑄造及發行都沒有嚴格的統一規定,國家不壟斷銀錠鑄造權,允許民間自由鑄造。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銀錠造型無統一要求,只要能適應當時當地的流通環境和民間習俗即可,因此古代銀錠造型繁多,因朝代與地域而不同。特別是在清代,銀錠的器形更加多樣,各省各地各有千秋。清代銀錠最普遍的形狀是船形,即通常所稱的馬蹄錠或元寶形。但許多省份鑄造的銀錠卻有各自的獨特造型,如四川的圓碗錠、江西的方寶錠、云南的牌坊錠,以及廣東廣西的砝碼錠等,五花八門,不勝枚舉。

          清代湖南省通行的五十兩大銀錠,形制也非常有特色。其形狀為圓首弧底,雙翅較低且外翹,錠面光潔,腹及底部呈橢圓形,看上去酷似龜甲,將其倒置,活像一只烏龜,所以人們戲稱之為“湖南龜寶”(圖1)。龜寶銀錠正面一般砸有四個戳記,內容為地名(湖南省或鑄造州縣名)、紀年、銀號或銀匠名之類。道光、咸豐、同治、光緒等年號紀年均有發現,鑄地遍及湖南30多縣(如湘鄉縣、桃源縣、宣化縣等),是湖南各地官府的上解銀錠。

        圖片點擊可在新窗口打開查看

        圖1 湖南龜寶

          “湖南龜寶”是湖南省特有的銀錠,和“江西方寶”銀錠齊名,存世量稀少,較為罕見,備受追捧。2017年上海泛華拍賣會上曾推出一枚清代湖南龜寶五十兩銀錠(圖2)。該錠重1874克,五彩深色包漿,錠面寬闊,絲紋清晰,面鈐蓋“興寧縣”“道光十八年”“陸月”“熊新盛”四個戳記,字戳清晰;背部呈橢圓形,底部分布許多蜂窩狀的氣孔,自然且泛淡金色的光澤,品相極佳,狀態完美,鑄造地名少見,十分難得。此銀錠估價18萬元,最后以20.7萬元成交

        圖片點擊可在新窗口打開查看

        圖2 湖南“興寧縣 道光十八年 六月 熊新盛”伍拾兩龜寶

        來源:收藏快報

         

        更多郵幣卡資訊、行情!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中國集幣在線官方微信(jibizx)。
        中國集幣在線

        延伸閱讀

        分享到:

        交易頻道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廣告服務 | 委托買賣 | 意見建議 | 友情鏈接 | 網站導航
        Copyright © 2000 - 2011 JiB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集幣在線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