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也可以作為年份的表示。年號的定名,一般由當朝皇帝來確定。年號最早見于漢武帝時期,首始創年號為元狩,并追稱“元狩”以前年號為“建元”“元光”“元朔”。并逐漸形成封建王朝特有的政治制度。歷代帝王大凡遇到“天降祥瑞”或國家大事的時候,一般都要更改年號,取意吉祥。
雖然年號出現于西漢武帝時期,此時中國的貨幣——方孔圓錢,發展已相當成熟,并以半兩、五銖作為主要流通貨幣;但真正將年號鑄于貨幣文字之上卻始于十六國時期的成漢政權。
成漢是十六國時期割據于四川、云貴地區的少數民族政權。西晉末年,秦、雍二州連年荒旱,略陽、天水等六郡氐族和漢人等被迫遷徙,大量的流民逃至梁州、益州地區。元康六年(296),氐族首領李特率民入蜀。他們入蜀后,由于地方官吏的貪暴和政府限期迫令流民還鄉,流民領袖、略陽氐族李特等利用流民的怨怒,于301年在綿竹聚眾起義。303年李特稱大將軍,李特及其弟李流死后,李特之子李雄繼續率領部眾,攻下成都。并據益州,建立成漢政權。后李特之侄李壽改國號為漢,定都成都,全盛時期占有今四川東部和云南、貴州的各一部分。347年,成漢首都成都為東晉權臣桓溫攻占,兩年后殘余勢力也被東晉消滅,成漢政權滅亡,凡歷七主,共46年。
圖中所示即為成漢政權李壽所鑄之“漢興”錢,直徑17.2毫米,重約1克,現藏于中國錢幣博物館。李壽于東晉咸康四年(338)在成都稱帝,改國號為漢,以漢興為年號,鑄行漢興錢。漢興錢按錢文排列的方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上下排列,俗稱“豎漢興”或“直漢興”,另一種是左右排列,俗稱“橫漢興”。圖中這種屬“豎漢興”,書體為隸書,青銅質,正面漢興二字連外郭,無內郭,廣穿;背面有內郭,并刻有陰文“六”,或為紀值之數。
李壽(300—343),字武考,李特之弟李驤的兒子,十六國時期成漢皇帝,338年—343年在位。李壽聰敏好學,雅量大度,從小崇尚禮儀容止,異于李氏諸子。其堂兄李雄認為他才能不凡,足以擔重任,年僅十九歲便委任為前將軍、督巴西軍事、征東將軍。其父李驤死后,升任大將軍、大都督、侍中,封扶風公。征討寧州、平定各郡有功,進封建寧王。李雄死后,受命輔佐朝政。玉衡二十四年(334),李期弟李越殺哀帝李班,擁立李期為帝,李期繼位改封李壽為漢王。玉恒四年(338),率軍攻克成都,廢李期自立,年元漢興,改國號為漢,史稱成漢。漢興六年(343),李壽去世,時年四十四歲,謚號昭文皇帝,廟號中宗,葬于安昌陵。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幾個最重要的民族混戰時期。氐族李壽入主巴蜀,于成都稱王,為便于轄區貨幣流通管理,廢除舊錢制,又統一貨幣與紀年同步,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有利于穩固新政,漢興錢見證了當時民族斗爭與融合的歷史。漢興錢是中國最早的年號錢,開創年號錢之先河,是中國古代錢幣從重量記名到年號詞句的轉折點。
來源:收藏快報 作者:■安徽安慶 陳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