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忖芝
一、“光定元寶”的時代背景
這枚精致絕倫的篆書“光定元寶”系西夏末代貨幣。

西夏曾是雄踞我國西北的黨項族創建的王朝,先后與北宋、遼抗衡,繼后又與南宋、金成鼎足之勢。1038年,黨項族首領李元昊正式稱帝,國號大夏,史稱西夏。
西夏首都位于興慶府(今寧夏銀川)。因誕生是在宋、遼兩大王朝之間,所以從建國起,就與宋、遼發生戰爭。但最終被蒙古所滅。從景宗李元昊到夏末帝(1226年即位,在位1年),西夏經歷了10帝189年(公元1038年-1227年)。
西夏剛立國時,廢漢字漢服,創立西夏文字,旨在恢復黨項族原有的民族性。但到了西夏仁宗朝,重文偃武和崇儒尊孔的傾向愈演愈烈,在西夏統治的盛世時代(乾祐1170-1193年),仁宗李仁孝重視教育,建立學校,推行科舉,推崇儒學,建立翰林學士院,使西夏文化走上了輝煌時期。
西夏神宗李遵頊(生于1163年)從小西夏文化的熏陶,博覽群書,天慶十年(1203年)三月, 參加西夏葵亥科科舉考試,成為西夏狀元;式ǘ辏1211年)七月,發動宮廷政變,廢黜襄宗李安全,自立為皇帝,改元“光定”,成為西夏第八位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狀元皇帝。
“光定元寶”就誕生在這 個時代。
二、“王書”組合的篆書“光定元寶”

這枚篆書“光定元寶”直徑2.4 cm,重2.55 g,錢文旋讀,“光”字上部的“火”字兩筆畫與外廓相連,字形圓渾大氣;“定”字有宋錢的“長冠寶”之姿;“元”字上部兩橫一短一長,下部婉轉平穩,駐足成型,非常有力;“寶”上部為“王書”組合,非常獨特。且背部是平郭,貌似有行用磨損的痕跡,系舊熟包漿。文字工藝上,手工雕刻特征明顯,不像有的錢幣上的字腿,邊緣像刀切似的整齊。更獨特的是,這枚錢的銅色似黃非黃, 似紅非紅,青中帶紅,看上去是一種罕見的材料。整體看,銅質精細,文字大氣舒朗,字形疊床架屋之勢流暢灑脫,包漿熟舊自然,屬于比較完美的錢幣。


“光定元寶”有真書和篆書兩種版式。散見于錢幣市場的小平真書錢居多,篆書極少。華西古泉網曾以102600萬元成交了一枚篆書“光定元寶”。其文字風格和這個比較接近,但字體略小,背部有內郭,且寶字是“王缶”組合,方形“貝”,“元”字平頭,包漿也和前者有差別。
這枚錢幣最奪人眼球就是它的文字。文字出自西夏何人之手?古幣史上曾有李遵頊提寫錢文的記載,我們不妨從李遵頊說起。
三、西夏第八位皇帝李遵頊
從歷代方孔錢上看,一般“寶”字上都是“王爾”、“王王”、“缶爾”的三種組合形式,但這枚光定元寶卻是“王書”的組合,這種組合形成的“寶”是非常罕見的。在我收藏的各朝代錢幣中,“王爾”很常見,幾乎沒見到過第二枚“王書”錢。為什么這枚錢是“王書”呢?毋庸置疑,這是個一個王(皇帝)書寫的錢文。

由于古幣史上曾有李遵頊提寫錢文的記載,且“傳有光定元寶錢,乃其當時所鑄”的說法,這枚由“王書”標記的錢,就為李遵頊書寫錢文提供了一個有力的證據。
為什么有這種推測呢?因為古代青銅器上,特別是商代、春秋時代的銅器上都有銘文 。通過銘文,記錄一個事件,或表達某種愿望,譬如“子子孫孫永寶用”這類寄托,或者某某人做于某年某月等等。李遵頊作為皇帝,他在提寫錢文時,肯定想到了北宋皇帝宋徽宗,由于宋徽宗在“崇寧通寶”等系列錢幣中都是留下了自己的墨寶,瘦體書法聞名于世,狀元及第出身的李遵頊為了宋徽宗的文體區別開來,特意用“書”字代替“爾”,并用了接近宋徽宗的“瘦金體”提寫了錢文,其創意就有多重意思了,一是通過提寫錢文,與宋徽宗一比高低;二是通過“王書”模式,將自己與宋徽宗的文字區別開來,三是通過書寫漢文,體現出了西夏黨項族帝王學習漢文化的一種態度。
李遵頊和后唐的李煜、宋朝的宋徽宗一樣,具有風華絕代的文才,但在治國理政用兵不是個好料,他在位時,西夏的盛世不在,已經處在連綿的戰火之中,與蒙古、南宋交戰時屢戰屢敗,導致1223年退位,傳位與子李德旺,為西夏唯一的太上皇。1226年病卒,時年65歲,謚號英文皇帝,廟號神宗。李遵頊在位總計十二年!捌鹦廖,終壬午,國勢危亡,自救不暇,乃不度德量力,與金搆兵,且請宋會師發金,致蒙古乘虛圍興州,遂出奔西涼,傳國于子德旺”。(注:摘自網絡)
“古錢史上亂世出美泉”?v觀歷史,一個王朝的興衰更替,并不一定與藝術的創造與發展成正比,有時往往成反比。譬如西漢時期的王莽王朝,雖然短命,卻留下六泉十布二十八品精美的錢幣;宋徽宗趙佶雖在“崇寧重寶”等系列錢幣上創造出舉世矚目的“瘦金體”,卻沒有逃脫亡國成階下囚的命運。西夏雖然滅亡了,但在189年的演變中,留下了許多耐人尋味的漢文古幣。尤其通過這枚篆書“光定元寶”的精良的銅質和纖細俊逸的筆勢,不僅體現出了西夏在鑄造貨幣方面精湛的工藝,也體現出了一個君王極高的藝術水準,表明西夏與漢文化的交融相當繁榮發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