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20年義務修建2公里長村路 |
發布日期:10-01-27 09:01:25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 作者: |
1月25日,寒風呼嘯。奉新縣干洲鎮崗前村前的一條村公路上,一位步履蹣跚的老人正在揮動著鐵鍬修補路面。老人叫黃毓友,今年83歲。20年來,黃毓友老人用滿腔的熱情,為村里義務修了一條2公里長的村道,其中水泥路有近500米。 老人事跡在當地成為美談。是啊,一個人做件好事不容易,難的是他用20年的時間鍥而不舍地做著同一件好事――為村民們鋪就了一條致富路。 路難行 萌發修路念頭 “我父親是個脾氣很倔的人,盡管已經80多歲了,但只要他決定要做的事情,是不會輕易改變的,別人說什么也沒用。”兒子這樣評價他。 黃毓友老人退休前一直在奉新縣第一建筑公司工作,擔任過公司的主任、副書記,1963年至1965年連續3年被評為“江西省勞動模范”。縣城的生活并沒有讓黃毓友忘記家鄉的山和水,他心里一直有個念想,就是要把村前的那條路修好。那條崎嶇難走的路一直是村民的夢魘,特別是下雨的時候,泥濘不堪,根本不能通行。忙于工作的原因,這個想法雖然一時無法實施,但一直縈繞在他的腦海里。 1982年,黃毓友退休了,他以為可以回老家了,公司卻硬把他留下來。沒辦法,黃毓友又在公司干了6年。1988年,黃毓友終于回到了老家。 退休了 回到家鄉修路 一回到老家,黃毓友就開始著手修路。當他把這個想法說出來之后,卻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對。 兒子黃彩明是反對最激烈的一個,他認為父親已經60多歲了,是頤養天年的時候,一大把年紀修什么路,萬一出了什么意外,那可就追悔莫及了。其他的子女也都說修路是政府的事,與他何干,老爸應該好好享享清福。 陪他過了幾十年的老伴閔月英最了解他,知道老頭子是個“牛”脾氣的人,決定了的事是不會輕易改變的,也就任由他去了。 除萬難 一干就是20年 一根扁擔,一把鐵鍬,兩個簸箕,這就是黃毓友的全部“裝備”。每天一大早,他就拿著這3樣“寶貝”出了門,日曬雨淋,修路不止。這一干就是20年。 修路難,需要大量的水泥、沙子等各種材料,他就用自己的退休工資一點一點地將材料買回來。當時他的退休工資只有900多元,他從中拿出大部分來買材料。 “我雖然沒什么錢,路不可能一下子修起來,但我才60多歲,我會一段一段地把它修好,不管用多長時間。”黃老說。可是,誰知這一修就修了20年。 村民們剛開始并不把老人修路當成一回事,都認為這只是一句玩笑話,但是看到村前的這條路在20年內由一條泥濘不堪的泥路變成了一條“康莊大道”時,崗前村的村民們非常感動,現在有很多村民也自發地跟黃毓友老人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