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蘇聯曾幫助新中國印制人民幣 |
發布日期:09-08-13 09:22:42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人民政協報 作者: |
,計4億張”。 對于印制計劃的再次改動,當我方問是否給蘇方帶來了什么困難時,蘇聯財政部副部長茲洛比曾回答:“困難當然有,你們有,我們也有,不過是可以克服的,算不得什么。” 最終,十元券的版樣1955年2月1日才交付蘇方。我使館向已幾次催促的蘇方解釋說:“中經數次修改”,“因圖案由原來的工農兵圖改設計為工農圖案,重新設計、審批、繪制、正式定稿,故拖延到現在。”當時的立意很明確:戰爭過去了,要和平建設,要維護世界和平。 滿洲里交接嚴加警衛 蘇方代印的人民幣全部如期完成,其中有1.6億張三元券還應中方要求提前了4個月。自1953年9月底起,裝有成箱人民幣的列車一次次從莫斯科開出,前往滿洲里。貨物品名被寫成“技術裝備”,發貨者是蘇聯木材公司,收貨方為滿洲里入口公司。“全部車輛嚴加警衛,護送至我站臺。”中蘇雙方的交接在滿洲里火車站的列車上進行。 每批次人民幣啟運前,蘇方都詳細提供裝箱數、總重量、箱子規格體積等,讓中國國內作好接運準備。1953年9月底,當首批三元券即將啟運時,蘇方特別提醒:“希望中方多準備誠實可靠的接收人員及警衛人員以及搬運工人。但對(他們)應嚴守秘密,不能講出箱中所遞為何物。”為慎重起見,交貨俱在白天進行,以免意外。 到1957年十元券全部交清,中蘇雙方共在滿洲里交接人民幣9批次。南漢宸行長曾就交接工作親筆給張大使去絕密函,將交接工作的所有細節一一列出。如“爭取一天交貨完畢;10人同時開啟10個車廂,上午10個,下午10個;箱外編號必須銜接”,等等。 人民幣的交接中出現過一個小插曲。1954年7月5日,蘇聯木材公司經理在五元券即將啟運時,向我使館誠實告白:“承印之三元券時已完成所規定之任務,但因有一工廠超額印就九十五萬張,因此數巨大,故建議仍運交你方。對于這批擅自印制的三元券,南漢宸行長很快答復同意“運交我方”。 在蘇聯的幫助下,新中國有了第一套采用膠凹套印,版紋深、墨層厚、有較好的反假防偽功能的精致貨幣。1955年3月1日,蘇聯印制的人民幣三元、五元券和國內印制的二元、一元及角、分幣共10種開始發行流通;1957年12月1日又發行了十元券。后來,受中蘇關系交惡的影響,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了《關于收回三種人民幣票券的通告》,決定從1964年4月15日開始限期收回1953年版的三元、五元和十元紙幣,一個月后停止收兌和流通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