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鈔票”源于此 |
發布日期:08-09-19 11:24:06 作者:文玲 新聞來源:金融時報 新聞點擊: |
大清寶鈔又稱“錢鈔”、“錢票”,始印于咸豐三年(1853年)。以制錢作比價,面額多種。首都博物館珍藏的這張大清寶鈔(見圖),其長24厘米,寬13.2厘米,票面上端有“大清寶鈔”4個漢字,兩旁分印“天下通行,均平出入”字樣;正中印有“準足制錢貳千文”,上鈐“大清寶鈔”印。 一件文物的價值,不僅取決于它的年代遠近、存世量多寡,而且還要看它留下了多少有價值的信息,比如文字、圖案等。這張大清寶鈔的下端注明了44個字:“此鈔即代制錢行用,并準按成交納地丁錢糧一切稅課捐項,京外各庫一概收解,每錢鈔貳千文換官票銀一兩。”可以看出,大清寶鈔是可與“官票”兌換的。 “官票”即咸豐時期與寶鈔同時流通的另一種紙幣“戶部官票”,是以銀兩為單位的銀兩票,其面額有一兩、三兩、五兩、十兩、五十兩,共5種。大清寶鈔和戶部官票是清朝第二次發行的紙幣。咸豐初,清政府財政上出現了嚴重危機,當時為了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籌措軍餉之急需,從咸豐三年開始,先后發行了這兩種紙幣。 大清寶鈔票額分為五百文、一千文、一千五百文、二千文、五千文、十千文、五十千文、百千文,共8種。民間傳說還有二百五十文的,但專家認為這是不存在的。從首博所藏此大清寶鈔上注明的“貳千文換官票銀一兩”來分析,說明大清寶鈔二千文以下的形制,其實際價值很小,屬于小鈔或零錢,而小于五百文的更是沒有存在的意義。 大清寶鈔形式上仿明代大明寶鈔,四周飾以龍紋,下為波浪紋圖案,以皮紙用藍色印刷。自咸豐三年至咸豐九年均有發行。有專家認為,咸豐年發行的大清寶鈔和戶部官票,后來被稱為“咸豐鈔票”,“鈔票”一詞即源于此。 |
上一篇:新中國紙幣珍品 |
下一篇:紙幣的珍藏和護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