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涂改與拼接
涂改作偽是一種常見的手法,這種偽品有三個特征,一是取普通票涂改成珍貴票;二是將低面值改成高面值;三是涂改舊票較多,因為涂改新票容易察覺。曾見到一張李鴻章像的大清銀行兌換券奉天拾元偽票,是利用民國元年黃帝像中國銀行兌換券拾元舊票改成,這二種鈔票的背景圖案相同,同為美國印造。偽票上的李鴻章像系用相似顏色的舊票碎片拼湊而成,面容細部則以顏料描繪,稍加留意即可看出。
民國早期有一種涂改地名票,因當時各地銀兩與鈔票的兌換率不同,所以同一銀行的紙幣也標明地名,分區域流通,有人為達到混用目的而涂改地名,因改動部分較小,其它圖案文字紙張完全相同,所以不易發覺。
近年來,集鈔隊伍不斷擴大,難免魚龍混雜,個別不法分子將一些早已廢棄的舊票涂改成巨額面額的鈔票或外幣。如40年代的法幣、關金、金圓券有不少是美國鈔票公司承印的,正面下方有中文標明,于是就有人將這類紙幣涂改成巨額美金,如1941年交通銀行的25元法幣被涂改成25萬美金。實際上只要稍有一類紙幣知識的人都知道美金上是沒有中文的。也有人將1945年林森像五元金圓券,改成壹佰萬元金圓券,還有人將此票上的中文全部涂去,改成50萬美金巨票進行詐騙的事。
1921年成立的香港國民商業儲蓄銀行信譽較好,當年發行的鈔票大多收兌回籠,這些回籠票被截去半張后銷毀,另半張留存備查,但留存部分也有少量流出,錢幣商將左右兩半拼接,供給如饑似渴的集幣愛好者,只是左右兩半號碼不同,容易識別。
2、加蓋偽造
1941年中央銀行印制藏文法幣一千萬元,以備在西康及西藏地區流通,這種法幣系用民國五年英國華德路廠印制的中央銀行壹元、伍元、拾元券加蓋藏文而成,正面紅色;背面黑色行藏文。這種加蓋鈔引起了集幣者的興趣,抗戰勝利前后,四川就有人利用華德路伍拾元及壹佰元面值法幣蓋了藏文偽戳運至上海鈔幣市場出售,現已發現在同一字頭千位數之內的伍拾藏文券中競有幾種不同的加蓋,有加蓋重慶地名、藏文倒蓋;有無地名、藏文倒蓋;還有無地名、藏文正蓋的。這是不符合常理的,種種跡象表明,伍拾元藏文券根本沒有真品,但其它面值的藏文券真假均有,真品的藏文油墨帶有一定的光澤,字體也和偽品稍有不同。與偽蓋藏文券同時出現的還有加蓋重慶地名的各種法幣。抗戰勝利后,法幣迅速貶值,所以有人利用它們加蓋作偽售給集藏者。
3.現代科技作偽在戰爭時期,經常發生敵對雙方互造偽幣的事情,如希特勒曾偽造了大量英鎊,在二次大戰期間拋入國際市場,用以購置軍火及重要物品,給英國的金融市場帶來很大的破壞。這種由國家制造的偽鈔采用了最高級的科技手段,所以真偽較難辨別。在和平時期,利用高科技制造偽鈔的都是一些不法分子或黑幫組織,專以牟利為目的。上述偽鈔一般采用分色制版膠印的方法,而彩色復印機問世后也給偽造者提供了可乘之機。
早在50年代初,就有人偽造過民國三十七年版壹佰元人民幣,因采用照相制版分色膠印的辦法,所以較難分別,當真偽二張并列時,可發現真票的圖像清晰偽票比較模糊,當使用一段時間后,偽票的紙質松散,更易發現。為了防止彩色復印制造偽鈔,有的國家對彩印機控制使用,此外,彩色復印件的尺寸總和原件有一些差距,且沒有水印,仔細核對還是能識別的。
現代造偽鈔往往從紙張到印制全套照搬,他們使用了高性能的印刷設備,經過膠印、凹印及膠凹套印等復雜過程,使偽鈔的紙質、油墨的凹凸感都和真品相去不遠,如1982年香港一偽鈔集團利用日本和臺灣的設備和原料,偽造拾元面額人民幣6萬余張,泰國一偽鈔集團在曼谷偽造了美鈔250萬張。近年在我國南方各省發現了伍拾元及壹佰元面值的偽鈔,其紙質較薄軟、圖案清晰度較差,但在弱光下很易疏忽上當。現代偽鈔的制造技術甚高,其欺騙性及危害性也越大。
(二)紙幣的鑒定及防偽
鑒定紙幣必須掌握豐富的知識,要了解每個時代的紙幣風格、行文沙慣及書法特征。偽造古鈔最困難的就是模仿古人的文字,因為每個時代的書體都有各自的特征,這也是鑒定古代書畫的重要依據。宋代鈔版上的文字和宋代湖州銅鏡上的銘文有驚人的相似之處,這些文字粗獷有力,猶有北魏遺風,金元紙幣上的文字大體仍和宋代相似,但漸趨流暢。元代出現了幾位大書法家如趙子昂、鮮于樞、柯九思等,對明清人的書風影響極大,而明清紙幣文字也秀麗工整,一絲不茍。至今發現的一些古鈔偽品文字大多屬清以后的書風。又古鈔上的花紋也繁密細致,以防偽造,它們同樣具有鮮明的時代風格,如元明紙幣邊欄上的鳳鳥及纏枝花紋與元明青花瓷器上的花紋十分相似,而偽鈔上的花紋大多粗制濫造,和時代風格不符。
古代文字要求簡練,偽造紙幣處罪的條款一般就直接刻于鈔版印在紙幣上,不需要另外加蓋,所以加蓋條款太多也有畫蛇添足之嫌。舊紙幣歷經歲月,常有流通折疊的痕跡,如長期為人收藏,即使沒有破舊殘損,也要泛黃變色,有些古鈔紙張印色全新,不得不引起人們的懷疑。
最近發現的1926年湖南柴山洲特別區第壹農民銀行壹元布幣很有探索的必要,此幣以前僅有文字記載,今據物主說在當地廢墟斷垣中覓得,但奇怪的是經過65年仍赫然如新,印色鮮艷,布質為高支數的府綢,不是記載上所說的白竹布。所以泉幣界大部分意見認為是新做的偽品。
鑒定紙幣除了掌握上述這些基礎知識外,還必須懂得真偽的三大要素。
1.紙質的研究
各時代紙幣的紙質往往不同,研究紙幣的真偽必然要研究紙質。因為紙幣要長期流通,所以紙質必須有相當的韌性,古代一般以桑皮為原料,并增加紙張的厚度,目前見到的元鈔都是這種紙張,因歲月的侵蝕,其色澤不一,有深灰色、灰綠色或灰中微帶黃色等數種,但既厚且韌是一致的。明鈔的紙質較差,一般利用公文、試卷等廢紙再生后印鈔,因當時未作漂白處理,墨跡殘留,多呈青黑色,較元鈔色澤更深,質地也不夠緊密,有粗松的感覺,折疊處常有破損。清代的戶部官票用的是淡米黃色或白色的厚紙,質地堅韌,大清寶鈔則有厚紙、薄紙兩種,薄紙一種質量較差,為咸豐后期粗制濫造產品,也有少量系當時私造的偽鈔。真票在印制發行時通常每百張釘成一疊,所以在紙幣的天頭正中往往有一小孔近人偽造古鈔,一般找不到合適的紙張,或用宣紙代替,再人工做舊,如煙熏染色、添加水漬等等,但紙質的單薄脆弱是非常明顯的,這種宣紙一且流通,馬上就會破損,所以不會是真品。也有人取桑皮紙偽造,但現在桑皮紙都很薄,呈半透明狀,或用幾張桑皮紙疊起來偽造,都可以看出問題來,因為真正的古鈔是用單張的厚紙。然而此規律不適用于近代,如清后期公私錢局票號發行的各式鈔票所用紙張質地也薄,但面積小,一張面值千兩的銀票往往只有戶部官票的一半,使用時不需折疊,這就解決了紙薄易損的問題。一般來講,同治、光緒年間的銅元券多用顏色較深的皮紙或淡黃色的元書紙、毛邊紙,銀兩票多用潔白的單宣、夾宣。光緒、宣統年間開始采用機制道林紙,并用銅版或鋼版印刷。當時京津地區的萬義川銀號既有道林紙的橫式票,也有用傳統紙張的紅色一元、五元票,這種紙張潔白細膩、富有彈性,堅厚有如小羊皮,為一種特制的棉宣,它處末見,所以無法偽造。清末民初英商在中國設立麥加利銀行,發行紙幣自成一格,每張紙幣都由小型的整張紙印成,其四周毛邊不加裁整,一般也無法偽造。民國以后基本上不再使用傳統的國產紙張,改用機制紙張,對它們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現在世界各國的造幣紙都以特殊方法制成,除了具備耐磨、耐折疊、堅韌等優點外,日幣紙張采用了本國獨有的植物纖維原料,美鈔紙張夾有不規則的紅、藍彩色纖維,瑞士法郎、英鎊、港幣等在紙張中夾有一根金屬或塑料制成的安全線,對著亮光可清楚的看到一根黑線貫穿整張紙幣。如這類印鈔紙很難偽造。
近年偽造的蘇維埃根據地紙幣通常可在紙質上發現問題,由于仿造者找不到當年的紙張,就用其它紙張代替,如鄂東總行貳串文券、大風區貳串文券、鄂東農民銀行壹串文券、銅鼓縣生產合作社壹角券、貳角券等均以二張淺棕色土紙粘合而成,與真品不同,因為鄂東與江西銅鼓地屬兩省,制鈔紙怎么會紙質相同,且完整如新?所以是近年造的偽幣。
2.紙幣上的水印及暗記
為防止偽造,印鈔紙上常預先做好水印。水印依靠刻有文字圖案的兩個金屬滾筒滾壓而成,放在光線下有透亮的感覺。如現在的人民幣上就有方足布、五角星、毛澤東頭像、天安門等不同的水印多種。利用彩色復印機復印出來的偽鈔沒有水印,在水印的位置上僅有淺灰白色的輪廓,無透明感,用照相制版印刷而成的偽鈔也和上述情況相同。
鈔版在雕制過程中,常會在不引人注目的地方按放一些暗記,如中國農工銀行1932年美鈔公司承印的一元、五元、十元紙幣背面的紡織圖中有英文字母暗記:a、b、n、co.含義為美國鈔票公司。中國銀行1941年大東版貳角券正面長城圖案中有中國銀行、唐霖坤雕刻等字。中央儲備銀行1940年貳角券正面中山陵右側之林木中有一“悼”字,指當時負責制版的工務長王悼卿。同年之五角券有“中央馬”三字暗記,中央指銀行名,馬指工務長馬闊巖。中央儲備銀行1944年貳百元券的正背圖案中有“us—ac”四個英文暗記,當時傳為“美國來了”之寓意。實際上反映了廣大人民仇視日寇的心理。這種鈔票上的暗記在早期印刷偽造技術尚不發達的時代確實起到一定作用,因早期偽鈔上的圖案總不及真品清晰,這類暗記在復制過程中會變得模糊或消失部分,但在科技發達的今天其防偽作用已有所削弱。
3.紙幣上的號碼及簽字
對紙幣逐張編號也是防偽的一種重要手段,在早期紙幣的發行量尚不過大,一些信譽較好的銀行每隔數年就要回收舊鈔,代以新幣,回收的舊鈔按原號順序排列,每一百號扎成一疊,切去一半后銷毀,一旦發現有同樣號碼的舊票出現,就可以及時追查,直至破獲偽鈔集團。為了縮小號碼數字,更有利于核對檢查,在號碼之前一般有1至幾個冠字,冠字與發行年份、發行數量有一定的內在聯系,這樣可以防止杜撰冠字號碼。據1991年7月江蘇《鹽城錢幣簡訊》報道發現了兩張大小、面值、圖案、編號完全相同的鹽阜銀行貳角券,推測是印刷時號碼機失靈造成,所以同為s264132,這是在當年特殊環境下產生的,要是在現代紙幣中發現這種情況,其中必有一張是偽鈔了。
紙幣上的簽字是早期的一種防偽措施,如30年代之前的外商在華銀行紙幣,有不少是由銀行負責人親筆簽名的,這種簽名很難模仿。后來因紙幣發行量過大,簽名也只得依靠印刷而成。有時也將鈔票印刷與簽名印刷分在兩地進行,以防疏漏。1934年時,由英商德納羅公司承印中國銀行天津一元、十元票兩種,原擬抵津后再印簽名,但在運輸途中,全部壹元票被身份不明之人搶走,該票正面為農夫驅牛耕田圖案,搶鈔者遂偽造了簽名以冀混用,因墨色暗淡,字跡粗劣而易被人識破。中國銀行急于第二年改印馬耕田圖案一元票大量投放市場,而1934年的牛耕田一元票因失去了價值被人銷毀,至今發現不多,反成了舊紙幣中的珍品了。
今后鑒定紙幣還可以采用x射線熒光分析方法,無損測定某一種紙幣的紙質或油墨、印泥成分,這種方法已經在古書畫鑒定中試用,效果比較理想。一般印泥的主要成分是硫化汞(殊砂),然而有人對大明通行寶鈔上的印泥作了成分分析,結果卻大吃一驚,其中沒有汞元素而只有鉛元素,說明該大明寶鈔用了硫化鉛印泥,由于只用了一張做試驗,目前還不能肯定所有的大明寶鈔都用這種印色。熒光分析的缺點是價格昂貴,如能普及的話一定能對紙幣鑒定帶來很大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