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新中國貨幣搖籃 |
發布日期:10-11-19 15:37:22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中國金幣網 作者:劉志良 |
出西村向西南一里許,我們來到后山山腳下。“這是當年八路軍戰士守在印鈔廠山口的崗哨,天然的三個洞穴,可避風擋雨。一有敵情可立刻進山報信。”走在前頭的老蔚介紹說。 進山走了一個小時,樹叢間隱隱地有了房屋的影子。“那就是冀南銀行西村印鈔廠。”老蔚用手一指。坐北向南的一排排殘墻斷垣緊貼山壁,向北約200米 有一院落,內有石屋六七間,保存較好,一盤石碾靜靜地躺在院門口。據老蔚講,此處就是印鈔廠用過的老石屋,也是印票子的地方。隱藏在這里的印鈔廠是冀南銀行印鈔一廠,也稱一所。 從西村后山回來,已過晌午,我們便就近在村民王海龍家吃午飯。在王海龍家,十幾位鄰里見我們手中的人民幣試機鈔票照片,紛紛對我們說,頭幾年大伙都見到過這樣的舊票子,王海龍的二哥家里保存的最多,只是認為沒用了,便用它糊了房子的頂棚和炕沿。 茅嶺底印制廠 出西村我們向東南行駛,尋訪中國人民銀行二局三廠。走了20余公里后,路邊一處很陳舊的煙囪,吸引了我們的視線,如此偏僻的深山腳下咋會有近代工業革命的遺跡?“這里叫源泉村,煙囪和廠房是抗戰時期八路軍的太行造紙廠舊址,戰爭結束后廠子就搬遷走了。”路邊的村民說道。此處的造紙廠與印鈔廠是否有著必然的聯系?生產出的紙張是否直接供給印鈔廠?我們沒有找到直接的證據。繼續沿著干河灘前進,邊走邊打聽,陸續經過源莊、寺底、北河南、五十畝等五六個村落。又是約15公里行程,北山腳下茅嶺底進入我們的眼簾。 我們翻閱隨身攜帶的《回憶冀南銀行九年》,其中有二局三廠原工會文教委員李文的回憶:“冀南銀行第二印刷局第三印刷廠,廠址在太行山區的山坳里,原在西遼城,后移到了茅嶺底……”根據冀南銀行老一輩人的回憶資料確定,太行山里的茅嶺底印鈔廠,就是我們要尋找的中國人民銀行二局三廠。 茅嶺山下的村落,有五六十戶人家,清粼粼的漳河水由西向東川流不息。在村里我們見到了曾在二局三廠做過伙夫的范美庭、王占元、劉順興幾位80多歲的老者,他們手中的“中國人民銀行二局三廠模范獎章”記錄了印鈔廠職工的戰斗歲月。 印鈔廠并不在村里,在漳河對岸的山崖邊,密麻麻的楊樹林里數十間土坯瓦房早已沒有了往日印刷機的轟鳴。如今,廠區印刷工房已變為耕地,種著玉米。東邊30余間房屋的主人、52歲的張義庭在此靠喂牛維持生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