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把紙幣稱為“鈔票”,而“鈔票”一詞又是如何演變而來的呢?較為廣泛流傳的版本是清代咸豐年間發行了“戶部官票”和“大清寶鈔”兩種紙幣,因兩種都是紙幣,且在一年中發行,因此民眾合稱它們為“鈔票”,一直沿用至今,逐漸成為了紙幣的通稱。
但也有學者認為,“鈔票”一詞僅是對咸豐三年發行的“戶部官票”的一種說法,據《中國近代貨幣史資料》記載,咸豐三年,刑部尚書德興等上疏禁止私造紙幣:“查鈔票之用,與銀錢并重,其私造之罪,亦應與私鑄同科。”這是我國文獻上首次載錄“鈔票”一詞,但此時“大清寶鈔”尚未發行,因此不存在合稱一說。
還有學者認為,“鈔票”一詞早已出現在民間,從宋朝開始歷經多次發展逐漸演化為“鈔票”。例如《辭源正續編合訂本》中提到“今謂紙幣曰鈔票,蓋猶沿宋、金之舊語耳!”有學者認為,“鈔”字早在宋朝“交子”誕生時就已經出現,據史載,北宋崇寧五年,即印造“小鈔”使用,可見人們很早就已經習慣用“鈔”字作為貨幣的代稱;而金于貞元二年仿照宋朝的交子,發行了名為“鈔引”的貨幣,因為是紙幣,民間也稱為“票”,因此民間逐漸將紙幣俗稱為“鈔票”。
來源: 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