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套人民幣中兩枚行名“特例”鈔票 |
發布日期:11-09-30 12:10:54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中國印鈔造幣報 作者: |
第一套人民幣從1947年底開始謀劃、設計,1948年初開始印制,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成立之日開始發行。它共有12種面額,62種版別。第一套人民幣具有鮮明的戰時貨幣特點:所用材質不統一,印制、發行時間跨越共和國成立前后,設計思路、主景內容、裝飾圖案、工藝技術呈多樣性,印制廠家多而分散,印制過程充滿曲折和艱辛。本文披露的關于第一套人民幣兩個行名的“特例”,或許能窺其一斑。 其一,未采用董必武題寫行名的1000元券。眾所周知,第一套人民幣的行名和面額字是時任華北財辦主任董必武題寫的!爸袊嗣胥y行”六個大字,位居鈔票正面上方,赫然醒目,端莊、穩重而不失典雅的字體,既符合中國人民銀行的文化內涵,又彌補了受戰時環境影響,設計倉促、圖案較為簡單之不足,使票面大為增色。 但在第一套人民幣眾多面值、版別中,有一張鈔票沒使用董老所題寫的行名,那就是主圖案為雙馬耕地,主色調為灰紫、藕荷色,面值為1000元券的鈔票。為什么單單這張鈔票未采用董老題寫的行名呢?這張鈔票是1948年4月,由位于解放區黑龍江省佳木斯市的東北銀行工業處印刷廠印制的。因該廠要比華北等地解放區印刷廠的設備先進很多,生產能力也較強,故中國人民銀行籌備處指定他們印制這張1000元券,這也是1948年間印制的第一套人民幣中面額最大的鈔票。但那時候的華北與東北,中間隔著敵占區,路途遙遠,沒有今天人們習以為常的互聯網、傳真、快遞,很多信息是靠秘密交通員轉送,信息溝通十分困難。位于河北省西柏坡的人民銀行籌建處,只能將票面的幾大設計要素告知對方,而董老所題寫的行名字樣卻無法及時傳遞。據佳木斯廠的老員工回憶:當時承擔鈔票設計任務的是留用的日本籍設計人員小池,他根據東北銀行工業處領導轉述人民銀行籌備處的有關要求,按照自己的理解,設計了我們如今見到的票面。這批鈔票本來計劃于中國人民銀行成立時首批發行的,但因輾轉于運輸路途,于1949年2月才到達石家莊市,錯過了中國人民銀行成立的首發日期。而且此前因怕運輸途中被敵人截獲,中國人民銀行籌建處要求,佳木斯廠只能完成印刷部分,其余的后序生產工藝到石家莊市由直屬廠完成。后來這批鈔票又經過加印冠字號碼、裁切成小張,到1949年9月才得以發行。 這張唯一未用董必武題寫行名的1000元券,對于研究人民幣的歷史,也有著不可替代的特殊價值。 其二,唯一的行名書寫“從左到右”的5000元券。如前所述,第一套人民幣的設計、印制是1947年底開始啟動的,按照當時漢字橫著書寫順序的慣例,“中國人民銀行”自然是從右至左。但在眾多票種、版別中,唯有一張鈔票的“中國人民銀行”行名的書寫是從左至右,即主圖案是火車行駛在渭河大橋上,主色調是黃紫色,面值為5000元的鈔票。追其原委:新中國成立后,根據政治形勢、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第一套人民幣不但繼續印制發行,而且又增加、設計了新的、較大面額的票種、版別,這張5000元券,就是其中之一,1953年由北京人民印刷廠(北京印鈔有限公司的前身)設計、生產,這也是62種版別中設計、印制時間最晚的鈔票,成為第一套人民幣的收官之作。設計票樣上報黨中央,毛澤東主席在仔細審查新版票樣后指示:“中國人民銀行”行名的漢字排列,應從右至左改為從左至右。因為當時國家已經進行文字改革了,排版、書寫、閱讀的方式發生了變化:由豎排版變為橫排版,由右至左變為由左至右。于是這才有了第一套人民幣中唯一的行名從左到右的5000元券。這一特例不僅使我們看到中央領導人對人民幣設計、印制的大政方針十分重視,而且看到他們細致嚴謹的工作作風,這為日后人民幣全方位展現國家名片良好形象奠定了基礎。 第一套人民幣從1955年3月退出流通至今已經有五十多年了。當下第一套人民幣的每一枚都價格不菲,全套的存世更為稀少,可謂千金難求。筆者認為,對于第一套人民幣所承載的貨幣文化,所折射的歷史背景,作為金融系統的從業人員,都有義務進行挖掘、研究、傳承,哪怕是點滴細微之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