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春雪 文/圖
外匯券,全稱中國銀行外匯兌換券,是由中國銀行專為使用外幣(含港、澳、臺幣)的海外人士來中國大陸消費而發行的有價證券,與人民幣等值使用。省城藏家張旭中先生收藏有一些外匯券,品相較為完好。
張先生說:“外匯券分為1979年和1988年兩個版本,自1980年4月1日開始流通,1995年1月1日停止使用。與人民幣上莊重嚴肅的圖案相比,外匯券的主圖案則是獨具中國特色的風景名勝,有長江三峽、萬里長城、杭州西湖三潭印月等。當時選用風景名勝作為外匯券的主圖案,也是希望以此帶動旅游業發展,吸收更多外匯,所以當時的外國人將外匯券稱為‘旅游貨幣’是有原因的。”
張先生收藏有幾張1979年版100元外匯券,收藏價值較高。這幾張外匯券正面圖案為萬里長城圖案,正面右側為國徽固定水印,還印有“一九七九年”和二字冠六位號碼。幾年前,張先生為了收到市場上罕見的1979年版50元外匯券,去北京尋找。50元外匯券沒收購到,卻陰差陽錯地入手了幾張100元外匯券。“外匯券中收藏價值最高的是1979版50元外匯券,因為它的發行量只有一千一百多萬張,因偽鈔的沖擊,只使用十年就停止發行了,經過六七年的回收,其存世量在四五萬張左右。現在,一張1979版50元外匯券已經增值到四千多元了。” 張先生說。
外匯券退出流通領域后,其收藏價值不斷增大。現在,1979版100元外匯券的價值上漲到兩千元左右了。外匯券由于是改革開放初期的特殊幣種,國家發行了15年后又限期收回,散落民間的數量不多,物以稀為貴,所以,增值屬性被很多藏家看好。
外匯券的工藝也十分精湛,獨具匠心。它采用了高質量的水印紙,紙質柔韌適度,畫面設計疏朗明快,圖案全部是祖國的自然和人文景觀,而且,外匯券上面“中國銀行”的行名題字出自郭沫若之手,整個票面文化氣息濃郁。除此之外,外匯券有較強的史料性,記錄了那段時期內中國特殊的貨幣制度。
來源:西海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