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人民幣收藏——第二版人民幣 |
第一套人民幣的發行流通,為統一全國貨幣打下了基礎,貨幣制度也相應鞏固和健全,一個獨立統一的貨幣制度已建立起來。但由于第一套人民幣面額較大且單位價值低,不利商品流通和經濟發展,給人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不便;加之紙質較差、券別總類多、文字說明單一,票面容易破損。為改變這一狀況,進一步健全貨幣制度,中國人民銀行于1955年3月1日發行新幣(第二套人民幣),收回舊幣(第一套人民幣)。新舊幣的折兌比例為1比1萬元,并決定于1957年12月1日起發行1、2、5分硬幣。第二套人民幣首次出現主輔幣之分并延續至今。 第二套人民幣從發行至1962年4月停止流通為止,共發行了八種面額,計1、2、5分;1、2、5角;1、2、3、5、10元券,共16個版別。其中1、2、5分各有兩種(紙幣、硬幣各一種),1、2、5角各一種,一元券兩種,2元、3元券各一種,5元券兩種,10元券一種。因此,第二套人民幣具有版別少、面額小、單位價值大、方便流通的特點。 第二套人民幣在流通的過程中1元券和5元券曾做過改版,1元券(53版紅1元)改版的原因就是該券種面市流通四個月后,發現出現嚴重的變色、褪色現象,隨即重新設計、印刷了新版1元券(56版黑1元)。1962年4月20日,考慮到市場對大面額紙幣的需要,人民銀行發行了改版的5元券(56版黃5元)。 第二套人民幣在發行之初,由于國內的印鈔技術和能力的限制,又缺少高質量的印鈔紙,所以面額3元、5元(53版紅5元)、10元(黑10)的人民幣均由國內設計,委托前蘇聯代為印刷,故稱之為蘇印“三種票”。后來,由于中蘇關系破裂,考慮到人民幣的安全問題,人民銀行決定從1964年4月15日起,蘇印“三種票”停止流通。 第二套人民幣上的“中國人民銀行”行名、面額及年號均由當時中國人民銀行職員馬文蔚書寫,第三、四、五版人民幣行名字體一直沿用至今。 在第二套人民幣的收藏中,蘇制“三種票”的收藏價值最高,“黑十”為首,三元次之。值得一提的是改版的黃五元中有少量海鷗水印卷種,收藏價值也較高,這四個卷種稱為第二套人民幣的“四珍”。 第二套人民幣是我國第一套品種齊全、序列完整、風格獨立、技術精湛的貨幣,它鞏固、健全和完善了我國的貨幣制度,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