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
圖2
圖3
圖4
■山東淄博 魏傳來
私票,是指不經政府批準,由錢莊、商號、店鋪、作坊、廠礦等,憑借自身的承兌信用發行,僅能在一定范圍內流通的紙幣。在山東淄川,民間稱私票為“地翅子”。
民國初期,淄川地區的經濟曾一度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有資料顯示,當時淄川縣各類工商業戶,包括煤炭業、陶瓷業和各類商業等已達四百余家,成為膠濟鐵路沿線地區重要的商埠之一。由于時局多變,軍閥混戰,政局不穩,官方以銀為本位發行的錢票急劇貶值。加之當時官票的輔幣不足,找零十分困難。又因淄川地處丘嶺,交通不便,以物易物的實物交易形式反而增加了交易成本。在這種環境下,在全國發行印制私票的浪潮中,淄川各商號、廠礦根據各自實力,各顯神通,乘機大印私票。據一些老人回憶,淄川縣有幾百家商號都出過錢票子。
淄川私票,印制考究,精美漂亮,票面設計極富時代氣息,每張私票除用大字印制面值外,還印有發行商號的名稱、地址、編號和發行年月等。為了防止有人造假作偽,私票上大都印有秘密暗記及“燈下不付”字樣。
圖1所示為圈子村“義升恒”私票。此票用古代文學作品中的名篇、唐代大文學家韓愈的《送李愿歸盤谷序》作周圈底紋,文字極小如粟米,不僅增強了防偽功能,而且增加了不少文化韻味。在外圈裝飾了十幅人物畫面。票面內容上面是“淄川城東南圈子村”“義升恒”字樣,中間是“憑票回付昆侖市票叁吊文”。并有“燈下不付”“認票不認人”二行小字。民國二十年六月六日發行。
圖2所示為佛村“天和泰”私票。票面中間印有北京天壇圖案,票值壹圓,并有淄川城東佛村“天和泰”字樣,民國十九年發行。背面印有古代建筑圖案,上方印有“通用國幣”,下面印有“淄川佛村”。左右兩行小字“燈下不付”,“改票作廢”。
圖3所示為洪山“三合恒”私票。票面以民宅建筑和花紋圖案為裝飾,面值五百文。左右印有“淄川大荒地”和“永增街路南”的商號詳細地址,上面三個大字“三合恒”,民國十九年印行。背面上方為拼音字母,中間印有說明文:“此輔卷純以流通市面找零之用,足十百兌換城關票壹吊。零百不兌”。
圖4所示為淄川西關“德順昌”私票。票面周圍為花卉圖案,中間純色地,并有白文“德順昌記”。面值貳吊文,上面印大字“淄川西關”“德順昌”;中間是“憑票回付市票貳吊文”,并有小字“燈下不付”“錢隨市面”字樣;蓋二枚齊縫印章:一枚圓形“淄川西關德順昌”,一枚方形“德順昌記”。背面全部以大寫貳字為圖案,蓋圓章一枚。
應該說,私票在當時的經濟活動中發揮過積極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交易,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但同時也帶來了貨幣市場的混亂,由于發行私票沒有定額,而且無充足準備金作擔保,在一些實力不足和經營不善的商號廠礦中,其幣值得不到保障,有些商號倒閉了,私票卻不能足額回兌,使持有人在經濟上蒙受很大損失。
1935年,民國政府實行法幣政策,放棄銀本位。明令禁行私票,并令已發行私票的商號限期回收兌付,淄川私票發行開始得到控制。到1937年日寇進犯,淄川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商號、廠礦紛紛倒閉,私票也隨之消失。
民國時期淄川發行的私票雖多,但商號回收后最終都要銷毀,有幸保留下來的已是鳳毛麟角,如今,這些私票已經成為研究地域歷史的寶貴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