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先生向記者展示大鈔(這兩種錢幣分別是1947年、1948年發行)。
8月16日上午,膠州市九龍鎮小宋家莊村村民劉先生在搬家時,從老房內翻出了6張總面值為24000元的民國時期的錢幣。膠州市文物專家稱,這些民國時期的錢幣為解放前通貨膨脹的產物,現在收藏市場上每張能賣2000元。
“我在搬家時,從老房子內翻出了幾張民國時期的錢幣,而且面值分別為5000元和2000元,不知道這些錢有沒有收藏價值。”8月16日上午,記者聞訊趕到劉先生家中看到,面值為5000元的錢幣有4張,面值為2000元的錢幣有兩張。“我拿放大鏡觀察鈔票,發現紙張紋理和人民幣不一樣,我想知道它們到底有多大收藏價值。”劉先生對記者說。
劉先生告訴記者,在他小時候,他就聽他奶奶說,這些錢幣在當時用于市場流通,最近幾天他要搬家,在老房子內的一個抽屜里面翻出了這6張大鈔,而且錢幣保存得還非常完好。
8月16日下午,記者與膠州市相關文物專家取得聯系,該專家稱此種舊鈔票是“海關金單位兌換券”,簡稱“關金券”,初期是繳納關稅專用的計算單位,1931年5月發行,1942年4月,在市面與法幣并行流通。1948年8月發行金元券后停止發行,17年間發行近百種,實際上是當年通貨膨脹的產物。“這種民國紙幣現在在收藏市場上已經不多見了,但這些紙幣大多是由美英鈔票公司和上海中央銀行承擔印制的,印刷技術與工藝都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說不定將來也有升值的空間。”專家稱,這些早期的鈔票作為對歷史的見證與記憶來收藏,前景還是非常不錯的。目前在收藏市場上,這種關金券價格在每張20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