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滿血淚的煤礦工資券 |
發布日期:10-01-21 08:55:01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報 作者:劉漢承 |
這是1925年至1933年間印刷的兩張“六河溝煤礦工資券”,左邊一張是民國22年(1933年)印制的五角券、紅色;右邊一張是一角券、藍色,編號已經升到十萬以上。 六河溝煤礦位于山東省邯鄲市磁縣境內的觀臺鎮附近,“六河溝”因有六條小河在此匯集而得名,由于地下蘊藏著豐富的優質煤炭,從1898年就有數家小煤窯在此從事挖掘開采。1903年,安陽人、直隸候補道臺馬吉森和山東濰縣人譚士禎集資白銀兩萬兩,稟請河南巡撫(當時此地屬河南省管轄)呈請清政府農工商部批準成立了“安陽六河溝機器煤礦”。 1907年5月,經集資擴建后改名“六河溝礦業股份有限公司”,吸引了德國人的投資入股,并由土法采煤轉變到部分使用機器開采。1914年比利時資本家介入了煤礦經營權。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帝國主義列強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政治經濟侵略。1917年,在排擠外資的同時,官僚資本侵入,北洋軍閥著名的官僚政客曹汝霖和曾任北洋軍閥政府財政總長、國民政府外交部的王正廷先后任六河溝煤礦的主任董事和董事長。 1920年六河溝修建了通至豐樂鎮的標軌鐵路,和京漢鐵路接軌,是京漢鐵路線上第一條支線。通過鐵路將大量優質煤炭銷往新鄉、鄭州、漢口、京漢鐵路局、隴海鐵路局、海軍部及通過隴海鐵路銷往安徽、上海等地。年產量由1917年的12萬噸提高到1925年的50多萬噸,1932年達到75萬噸。當時工人達6000余人,位列全國“十大煤礦之一”。 資本家為了榨取最大利潤,對煤礦工人進行了殘酷的壓迫和剝削。資本家、監工任意打罵工人,下坑氣笛一響,監工拿著鞭、棍在井口像對待牛羊一樣趕工人下井。頂板冒頂、瓦斯爆炸經常發生,有一次發生水泡,資本家只顧保護機器,將閘門關住,有一百多名工人被活活堵在里面淹死。 礦工付出繁重的勞動,而得到的只是微薄的工資,這種工資不是現金,而是由煤礦資本家自己印制的“六河溝煤礦工資券”。工資券只能在由包工頭開設的糧店買糧。包工頭利用季節差價,在麥收、秋收時低價買進糧食,然后高價賣給工人,又利用缺斤短兩、摻砂子等辦法從中克扣。又據《邯鄲文史資料》記載:從1925年至1934年3月,資本家共印制了“工資券”63萬元。大量發行的結果是物價飛漲,貨幣貶值,工人實際收入降低。 而這些工資券就是資本家“從一頭牛身上剝兩張皮”具體罪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