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套人民幣“新華門”升至30000元/枚 |
撰文/記者林琳
“新華門”與“收割機”是第一套人民幣中面額最大的兩種,在集幣市場中往往以“姐妹票”出現。
“新華門”價格從上世紀90年代初的3000元/枚左右上漲為目前的30000元/枚左右。市場人士認為,一般來說,收藏者能集全包括“新華門”在內的54枚票券,就等于收藏了第一套人民幣的“小全套”了。
伍萬圓新華門券的票面右側為新華門圖。新華門原為清乾隆年間興建的“寶月樓”,是一座古典風格的二層明樓,樓前有石青地金字楷書“新華門”三字橫匾,是清末民初書畫家袁勵準題字。
新華門券于1953年12月發行、1955年4月1日停止流通,尺寸為140mm×75mm,紙張為波紋水印,無底紋;有多處暗記,包括正面左側大花符左下花卷間“人民”二字,正面右側石獅子墩下“人”字,背面中央拖拉機左下有“民”字。
“新華門”與“收割機”并列為第一套人民幣中面值最大的票券,也是發行時間最晚、流通時間最短的票券之一。
據了解,當時的5萬元在現在只能被折現為人民幣5元左右,但在上世紀50年代初時已經接近普通工人半個月的薪水。與五萬元“收割機”相比,“新華門”的舊票略多而新品略少,因此“新華門”的市場價格略低于“收割機”。
據悉,在錢幣市場中,錢幣商通常合并此兩種五萬元券同時出售,像“姐妹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