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貴“抗幣”現身常州 |
發布日期:10-01-31 08:40:41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江南時報 作者:張宇 |
最近,筆者在江蘇華電戚墅堰發電有限公司職工丁金林家里看到一張解放前的“大江銀行幣”, 這張紙幣的面值為伍元,圖案為:樹和橋,顏色為綠色,紙張有點泛黃,但品相非常好。這張紙幣長度166毫米,寬度80毫米,紙幣的正上方為:“大江銀行”四個字,下方是:“中華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和江淮印刷所印”的字樣;該紙幣反面上方是英文:大江銀行,中間圖案為:老農喜收稻谷,并有行長:葉進明的英文簽名,最下方是:1944年。 據丁金林介紹,這張紙幣是他和幾位泉友到安徽屯溪鄉下去收古玩時,從一位60多歲的農民手中買來的,當時那位農民拿出一沓紙幣和他討價還價,這些紙幣中有法幣、金圓券,在中間夾了一張面值伍元的大江銀行紙幣,這張幣頓時令他眼前一亮,這正是他想要的品種。他向老農問了價錢,老農開價1000元,最后他還價800元,老農二話沒說就和他成交了;丶也榭础吨袊嗣褙泿赔n幣圖錄》書時,才發現這是一張非常珍貴的“抗幣”,具有非常高的收藏價值,如今市場價已達5000元。 筆者查閱了一些歷史資料,終于得知這張幣的來龍去脈。1942年,新四軍第七師在師長張鼎丞的帶領下,到安徽皖江開辟抗日根據地。為了阻止日偽利用法幣和偽幣掠奪抗日根據地的資源,中共中央要求各根據地要建立獨立和統一的金融制度。新四軍第七師根據中共皖江黨組織的指示,1943年7月間在皖中總金庫的基礎上,成立大江銀行,地址在安徽無為縣湯家溝,行長由當時皖中行署財經處長葉進明兼任,同時以糧食、布、食鹽等生活必需品作為準備金,發行“大江銀行幣”,面值七種,流通于皖中、皖南和蕪湖以西的無為、巢縣、廬江等抗日根據地。1945年8月,大江銀行并入華中銀行。大江銀行幣活躍了抗日根據地的金融,為七師提供了充裕的軍費,同時沖破了日偽的經濟封鎖,為抗日根據地的經濟穩定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