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紙幣頻現天寧寺塔 |
發布日期:09-07-23 08:18:14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報 作者:周宏遠 |
位于北京宣武區廣安門外的天寧寺內有一座塔,原為公元1100年至1120年所建,此塔自遼代建成以后,歷代曾有修繕。但塔的結構和形狀以及大部雕飾仍是遼代原物,天寧寺塔的“身影“曾多次出現在民國時期的紙幣圖案中。 1938年,日偽政權發行了第二套“中國聯合準備銀行”券——俗稱“小龍票”紙幣,其中有1圓,正面主景圖案為孔子肖像,綠色,票幅為72毫米×149毫米;5圓正面主景圖案為岳飛肖像,橘色,票幅為76毫米×154毫米;10圓正面主景圖案為關羽肖像,藍色,票幅為87毫米×167毫米。上述面值紙幣均只有一種。而100圓則不同,其正面主景圖案為黃帝肖像,一為深棕色,票幅為94毫米×174毫米;一為紫色,票幅為97毫米×178毫米兩種。這套紙幣中除一種100圓券的背面主景圖案為面值外,其余均印有天寧寺塔(圖1)。 自 1948 年 8 月 19 日起 , 國民黨政府開始陸續發行臭名昭著的“金圓券 ”,其版別多達41種。但其正面圖案卻大體相似,主要是把蔣介石、孫中山和林森這3 個不同人物的肖像在不同版別的紙幣上反復使用,而背面主景圖案則多為著名風景。這其中,由“中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在1948年印制的民國37年版面值為100元的綠色金圓券背面,就描繪有天寧寺塔的風光(圖2),其票幅為60毫米×149毫米,正面主景圖案為蔣介石肖像。 天寧寺,北魏孝文帝創建,初名光林寺,隋仁壽二年(公元602年)改名弘業寺,唐開元時又改天王寺,金代名大萬安寺。元末寺毀于兵火,殿宇無存,明初重建寺院,宣德(一說正統)時改稱今名,F存殿宇為清代重修。天寧寺塔位于寺廟后院,屬于密檐式塔。是北京現存建筑年代較早、體量又較為高大的一處古建筑。 天寧寺塔,塔建筑在一個方形基臺上,平面作八角形,共高57.80米。塔的下部為一高大的須彌座式塔座。須彌座束腰部分刻壺門花飾,轉角處有浮雕像。其上又有雕刻著壺門浮雕的束腰一道。座的最上部刻出具有欄桿、斗拱等構件的平座一周。 須彌座上刻有三層巨大的仰蓮瓣,承托第一層塔身。第一層塔身四正面有拱門及浮雕像。第一層塔身之上,施密檐十三層。塔檐緊密相疊,不設門窗,幾乎看不出塔層的高度。它是典型的遼、金密檐式塔的形式。 每層塔檐遞次內收,遞收率逐層向上加大,使塔的外輪廓呈現緩和的卷殺形狀,F存塔頂的剎,是用磚刻的兩層八角仰蓮,上置須彌座,以承托寶珠。塔為實心磚塔,內外均無梯級可登。 天寧寺塔的整個造型極為優美。須彌座、第一層塔身、十三層密檐、巨大的結頂寶珠,相互組成了輕重、長短、疏密相間相連的藝術形象,在建筑藝術上收到很好的效果。已故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盛贊此塔設計,稱它富有音樂韻律,為古代建筑設計的一個杰作。此外,有傳說塔內藏有佛舍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