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套人民幣面額圖案以工農兵為主,到第五套則都變成了毛主席像。
第四套人民幣面額圖案以工農兵為主,到第五套則都變成了毛主席像。
1989年8月14日,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召開第五套人民幣設計領導小組會議。就在這個會議上,鈔票的正面主景內容由“中國四大發明”改為“中國歷史人物”,這是第五套人民幣設計中的一個重要轉變。設計主題的悄然變化,已經從物的設計轉變到了人像的設計,這是當時紙幣發展的一個重要突破。
1989年12月18日,第五套人民幣設計會議確定了新版人民幣的面額及各面額正背面的主景內容。按照設計領導小組的思路,連同先前請中共中央宣傳部幫助提供的“中國歷史人物”候選名單,大家提出的以“中國歷史人物”為主題的主景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古代歷史人物。按照朝代劃分,分別有: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屈原,漢朝司馬遷、蔡倫、張衡,南北朝祖沖之,唐朝李白,宋朝畢昇,明朝鄭和、李時珍。二是當代領袖人物。分別有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宋慶齡等。三是毛澤東主席頭像。
當時總公司的主要設計思路還是集中在了第一類上。他們認為這樣的主題是宣傳中華五千年文明歷史、燦爛文化以及偉大成就的重要手段和有效載體,對于在全國范圍內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但是,使用“中國歷史名人”形象作為鈔票的正面主景內容也存在很大困難。最大的困難就是沒有現成的照片,設計人員看不到“中國歷史名人”的真實面貌。這就帶來一個問題,各地掌握的資料不盡相同,同是“中國歷史名人”,在不同地點、不同區域、不同人群的心目中,形象也是不一樣的。
僅以孔子為例,全國各地孔子塑像就有著各不相同的形象,哪一個才能真正讓全體國人從心里認同呢?設計人員很難把握。而鈔票又代表了國家意志,不是一般的標志物,這個形象的確立具有非同一般的意義,設計人員更是難以把握了。設計工作一度曾出現停滯狀態,主要難點就在這里。
在這種情況下,有人提出建議,更換一種主題思想:一是以愛國主義為基礎,換成當代歷史名人。二是正面主景以毛澤東肖像為主要內容,背面是祖國大好河山和風光。1993年1月,最終經國務院總理李鵬簽字,“關于設計大面額鈔票主景要使用領袖頭像”的意見確定為:對部分面額正面主景內容進行調整,兩個大面額的正面主景分別由古代歷史人物改為毛澤東和周恩來。(真真)
(來源:中國商網—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