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尾聲的1945年前后,在旅大地區曾出現了朝鮮票、滿洲票和日本票混用的局面,后來在該地區推行的5次幣制改革,徹底消除了這種狀況。1945年11月8日大連市政府成立,1947年4月,大連市政府改稱為關東公署,4月20日“大連銀行”奉令改稱“關東銀行”總行。為保障本地區金融秩序,穩定人民生活,防止國民黨統治的其他省區利用已在東北停止流通或廢止的、僅旅大地區尚在使用的大量蘇軍紅幣來沖擊旅大市場經濟,關東公署在同年5月17日發布告示:“特決定于民國三十六年五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七日,對流通于本地區的滿洲票、指揮部票加貼小票。此后,只許加貼鈔票在市場流通。”在這5天里,旅大地區居民用偽滿洲票和蘇軍“拾元”、“佰元”票,每個成年人可兌換3000元,16歲以下者可兌換1000元。從而順利完成了解放初期大連第一次幣制改革。
1948年11月4日,關東公署又頒布通告,決定實行第二次貨幣改革,發行地方性“關東銀行幣”,并用它收兌流通中的蘇軍、滿洲舊幣。新幣有壹元、伍元、拾元、伍拾元、壹佰元五種面值。通過發行“關東幣”,使大連地區的貨幣量縮減了30%,物價下降了20%,從此大連地區形成了以“關東幣”為流通貨幣的格局。
1945年11月15日,東北銀行總行在沈陽正式成立。先后發行了“東北銀行”伍角、壹元、伍元、拾元、伍拾元、壹佰元等共14種面額的地方流通券和伍萬元、拾萬元、伍拾萬元、壹佰萬元的銀行本票。
1950年6月16日,隨著東北地區政治、經濟形勢的穩定和發展,東北銀行奉命接管了關東銀行,將其改稱為東北銀行大連分行。遵照當時東北局的指示,旅大行政公署(1949年4月改稱此名)決定進行第三次貨幣改革,即把大連地區流通的“關東銀行幣”兌換成“東北銀行地方流通券”,結束了地方性貨幣“關東幣”四年半的短暫使命,使東北全境幣制統一。
1951年4月1日,東北銀行旅大分行改稱中國人民銀行旅大分行,同時進行第四次幣制改革,將東北幣兌換成人民幣(俗稱第一版幣),從而全國(除港、澳、臺地區外)統一了金融體系和發行體系。
自1948年12月1日起到1953年12月止,中國人民銀行陸續發行的人民幣有壹元、伍元、拾元、貳拾元、伍拾元、壹佰元、貳佰元、伍佰元、壹仟元、伍仟元、壹萬元、伍萬元,共計12種面額,62種版別。
1955年3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又發行了兩版紙幣(俗稱“蘇聯版”),代替流通中面值較大、品種繁多的舊版人民幣。旅大市人民政府(再次改稱)也依令進行第五次貨幣改革,以新人民幣一元兌換舊人民幣一萬元。
通過以上幣制改革,極大改善了大連旅順地區金融狀況,有效穩定了地區經濟。目前,這種印有“關東銀行”和“東北銀行”的紙幣,已成為研究東北金融史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來源:中國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