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2日,新版的第五套人民幣100元發行,在國內引發了種種議論,至此,新中國所發行的第五套人民幣就有了三個版本,有好奇者又提到了在千禧年之際所發行第五套人民幣的首發版-1999年版紙幣,這個版本的紙幣在目前的市場流通中已經很難見到當初所發行的六個面額中的五個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只有最晚發行的1元在流通,雖然這張1元紙幣上是1999年年號,但在一個很重要的元素上與其他5個與其同樣年號的1999版不同,是一個經過修正的產物。
1999年發行的這版人民幣在發行不到三年的時間內,就于2003年就開始收回,并于2005年立刻推出新的版別2005年版的第五套人民幣。在短短一年左右的時間過渡后,就基本成功地、悄然完成了全部的換版工作。整套流通時間之短暫,更換之迅速、神秘,可謂是中國貨幣發行、流通史上“史無前例”的一個奇跡。
為什么會出現如此非正常的現象?
國家更換法定貨幣的版別是非常嚴肅、慎重的事件,這不僅需要高達數億元的改版成本,更重要的還在于它對社會、政治、經濟、生活的影響。而據說1999年版的人民幣,在動用了世界上最先進的高端設計技術、最先進的高、精、尖防偽技術、最先進的高科技印刷技術而成功換版流通后,很快就于2003年突然停止印制發行了。最短的僅僅流通了不足一年的時間,如2002年11月18日發行的5元券,2003年就開始悄然地進行著收回,而人民幣正常的流通換版都在10年以上,這是為什么?國家的損失,納稅人都是要買單的。難道央行把紙幣發行當兒戲?想必應該不會!央行如此迅速的糾錯改版應該是另有隱情的,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還有比損失改版費用更重要的東西。1999年版的夭折,央行這次“學費”很可能沒有白交,也許挽回了我們不知道的更大損失……
1999年版的人民幣(除一元券外),是我國貨幣在進入國際化后,史無前例首次未在票面上設計幣值單位漢語拼音YUAN(元),正是這種“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重大嚴重設計失誤,造就了這套1999年版的人民幣(除一元券外),成為新中國唯一的整套錯版人民幣。
央行在1962年4月20日發行的第三套人民幣第一張一角券開始,就在所有第三套人民幣、第四套人民幣上都印上了幣值單位的漢語拼音字母,角幣是“JIAO”,元幣是“YUAN”。這是一個大國貨幣的重要元素組成部分,但從1999年10月1日起陸續發行的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這五個券種的第五套人民幣上幣值單位的漢語拼音字母“YUAN”突然消失了,而后來又在2004年7月30日發行的一元券上重新印上,2005年8月31日又重新一次性地改版了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全部重新印上幣值單位的漢語拼音字母“YUAN”。2005年版的第五套人民幣,是我國“史無前例”地、首次當年印刷當年一次性發行、流通的一全套人民幣。這在我國貨幣發行史上實屬罕見。
1999年版的人民幣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五個品種中,除了100元發行時間稍早一點,流通時間稍長一點,其它品種都只在三年的流通時間內,運用特有的方式,悄然快捷、神速地收回,老百姓根本就不知道央行是在糾錯,等到2006年,2005年版全部替換1999年時,老百姓卻根本沒有機會去按面值收藏1999年版的人民幣了。
在中國整個貨幣史上,只出現過某個品種的錯幣,而象1999年版的六個品種中,就有五個品種全部都是錯版,幾乎是整個全套人民幣都錯了,還有防偽技術不過關,存在嚴重漏洞,易于仿造等因素。國家在2003年就發現了這套人民幣的嚴重錯誤和存在的嚴重漏洞,于是開始著手設計2005年版人民幣,在2004年7月30日發行的一元券票面背景主圖數字后修正了幣值單位漢語拼音“YUAN”,這是央行糾錯的明證!為了徹底的、完全收繳所有1999年版第五套“錯版”人民幣,央行于去年(2011年3月)正式下文收繳所有1999年版“錯版”人民幣。這樣1999年版的人民幣庫存后才被人們所關注,但這時才發現存世量已經少之又少了。
1999年版的人民幣,成為了題材永恒,無可比擬的收藏品。其未來價值只能用“無法估量”來形容,突然消失的1999年版第五套“錯版”人民幣必將永遠成為人民幣收藏領域里的一匹黑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