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市震蕩依舊 13年一波升浪 |
發布日期:11-09-20 09:05:09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投資者報 作者: |
郵票)已上漲至20萬元,過去最高時也尚未超過8萬元。“文革”初期,這19套郵票沒有任何志號,發行部門僅在整版郵票的紙邊印上編號“文1”、“文2”、“文3”……如今,文1、文10在郵市上已屬罕見。
而文革之后發行的編號票也突破了曾經五六千元的最高價,漲至3萬。并由此帶動了早期JT票的上漲。而編年板塊的走勢整體偏弱,與以往新強老弱的格局大有不同。盡管如此,業內人士也將此視為正常現象,“這同發行者誠信缺失,郵品發行量過大,資深郵人不集新郵等現實原因有很大的關系。” 許多業內人士已經在這么多年的郵市變化中,看到上世紀90年代發行的郵品已經逐漸實現價值回歸,整個郵市的市場調節作用也在逐漸凸顯。 13年一波升浪 中國郵市的命運,豈止是“坎坷”二字可以形容。 1915年,張景盂創立的五洲郵票社在蘇州祥符寺巷開業了,這是中國最早創立的私人郵票商店,這種以舊郵票為買賣的業務在當年極為少見。在張氏兄弟的經營下,這家私人郵票社存活了半個世紀。 五洲郵社由此成為中國郵市誕生的標志。在其關門大吉之前,新中國成立了,之后經歷了34年風風雨雨可謂是中國郵市的萌芽階段,在戰亂的影響下,這個市場的發展甚為有限。幸好有1979年中國郵票總公司成立的推動,才使得“馬路市場”(集郵愛好者自發在集郵公司附近形成了小規模的郵票交換及買賣市場)成為可能。盡管原始,也流露出郵市的活躍。 直到1984年,上海電影制片廠一部名為《郵緣》的電影激起了集郵愛好者的共鳴。翌年,當中國的通貨膨脹達到一個很高的數字——9.3%時,郵票市場迎來了第一輪小高峰。 業內一位丁姓藏家將股市中的波浪理論運用到了郵市。他將一個完整的波浪形態描述為:一浪為上升浪、二浪調整,三浪再大上、四浪調整,五浪再上升、但有可能走出失敗形態。 據其觀察,中國郵市的第一浪行情從1984年起步,到1997年完成,歷時13年。1985年在底部吸貨,市場中那只看得見的手也在同時起作用。是年5月,熊貓小型張以1266.83萬枚的發行天量沉重地打壓著市場,而普通小型張的發行量僅為200萬張左右。史無前例的發行量不僅沖擊著市場,更讓熊貓小型張成為集郵史中不可抹去的一頁。郵市的調控者將此視為一個“通過發行量調控郵市”的標準案例。 緊接著1986年,郵電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公安部聯合發出《關于加強集郵管理取締非法倒賣郵票活動的公告》。且將郵票做了兩個定性:其一是,郵票是國家發行作為郵資憑證的有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