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行情 多看少動 |
發布日期:09-10-07 09:26:56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江南時報 作者:言守一 |
一、混亂無序:變革時期管理“缺位”導致市場新壓力
“亂象叢生”最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新郵發行頻率被嚴重打亂。按照本來公布的發行計劃,《唐詩三百首》和建國60周年系列郵品構成了國慶前后的兩大熱點,而且間隔時間還算合理。但是,風云突變,《京杭大運河》、《蘭州大學建校100周年紀念》、《中國古代書院(第二組)》等數套新郵將在國慶前后集中增加發行,正常的發行頻率被完全打破。而且國家郵政局又在此時明確了從10月1日開始,郵票和郵資封片將改由中國郵政集團公司發行,一下子給市場帶來了頗多的疑問;二是新發郵品中的疏失現象頻繁發生。近一段時期,各級郵政發行的郵品中疏失之處頻頻發生。如中國郵政集團公司發行的《祖國萬歲》郵資片中,1989年發起的“希望工程”被錯寫成“1998年”,大慶油田開發時間應該是1959年9月26日,片中寫成9月25日等。更甚者,北京郵政所發行的《國旗升起的地方》郵資信卡(光柵卡)上被發現多處疏失之處,連文字中“祝福”的“祝”字居然也漏了。郵政部門只得下文回收,這已經不是簡單的疏失的問題了,而是嚴重缺乏責任心的表現。上述兩個方面集中反映出在新《郵政法》實施和郵票發行權轉移的變革時期,郵政主管部門在管理上出現了“缺位”,既沒有注重保護國家郵政的形象,也完全沒有考慮集郵愛好者和投資市場的困難與壓力,這顯然會讓對新《郵政法》抱以殷切期望的人士感到失望,也不利于扭轉多年來郵品形象不佳、市場面臨重重困難的局面,更給變革之后實際舉措的起步與運轉帶來了諸多不確定因素,特別是“信任危機”的問題。 二、多看少動:亂局面前不得不采取的“自保”措施 面對著“亂象叢生”的局面,誰也不敢確定后市的發展態勢。近的來看,原本《唐詩三百首》和《建國60周年》及《首都大閱兵》郵票的先后發行,極有可能會掀起一撥較為有力的行情,從而為“金秋行情”拉開帷幕,但隨著一系列增發郵票的出現,徹底打亂了原先的發行節奏,更打亂了市場運作的計劃,更為重要的是,這么多新郵票集中發行,對市場資金面產生了極大的壓力,也讓市場選擇出現了困難,關注熱點受到削弱、市場資金無奈分流,都將在相當程度上影響到新行情的產生與發展;從遠的來說,郵票發行權的轉移究竟會產生怎樣的后果和影響,現在還是個未知數,必須要有一段時間的觀察才能初步了解,因此,無論從哪方面來看,在亂局面前采取多看少動的“自保”措施既是投資者規避風險的一種方式,也是被動之下的無奈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