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量”升值 誘惑還是迷惑 |
發布日期:11-08-20 09:22:21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 作者: |
“媽,您當初買的限量紀念郵票還說能升值,現在連原價都賣不出去,當初我說不讓您買吧?您非不聽。”本周二,頂著大日頭往馬甸郵幣卡市場跑了一圈的小陸剛進家門,就把書包往沙發上一甩,跟媽媽說。 曾經通過電視廣告購買了一套紀念郵票的陸媽媽怎么也想不通,至少這紀念郵票也是個限量版啊!就算沒漲錢,也不會不值錢吧。 但專家說,在同等的文化、工藝和設計背景下,一些產品雖然名曰“限量”,但只要限量數字在2萬以上,就已經失去了保值、升值的意義。如果其文化背景并不深厚,就算是限量很少,其保值意義仍然不大。消費者千萬不要被“限量”所迷惑,進行錯誤的投資。 “限量”品未必是收藏品 借著奧運會、世博會等重大題材,市場不斷推出“限量”特許商品。商家認為,只要有“限量”招牌,就會有好銷路。 但當最初的熱情開始沉淀,“限量”產品在收藏市場上逐漸顯示出其真正的價值。和陸媽媽一樣,有些人會發現,手中的“限量”產品不但沒升值,反而越來越不值錢了。 中國收藏家協會副秘書長李祥認為,很多普通人在購買限量產品時,雖然對“限量”有個模糊的概念,但并不能衡量這件商品本身存在的收藏價值。而在商品已經停止銷售后,由于題材、發行量、主題、工藝的限制,有些產品只能被稱作“紀念品”,而非適合收藏的“藏品”。 在一家交易網站中,記者看到一款“天壇福娃套裝”,是2007年的“限量珍藏品”,當年限量6008套,每套售價16800元。而現在的網站出售價為5880元,遠低于當年的發行價。 “這就是紀念品,它對重大題材、事件有紀念意義,但卻不一定在二級市場中產生增值效應。”專家說。 真正稀缺才有收藏價值 “難道限量的東西還不保值嗎?發行量少不就意味著有收藏價值、以后會漲價嗎?”在馬甸郵幣卡市場中,一名年輕的消費者提出了疑問。 舉奧運特許產品為例,少的限量1000份,最高的限量20萬份,其在收藏市場上的表現會一樣嗎? “當然不一樣,奧運會倒計時1000天的徽章,當時限量只有1000枚,售價22元。如今這枚徽章叫價已經到了1000多元,還很少有人出售。”奧林匹克收藏界知名人士陳紹樞說。 他認為,在同等的情況下,限量產品的量越少,后續的價格自然越高。 “但這個限量也要和受眾的群體進行對比,如果一個限量品面對的是全球數百萬收藏愛好者,保值增值的空間就大;但如果一種限量品針對的受眾只有幾百人,那就算只限量幾十枚,也不會產生同等的保值增值空間。”陳紹樞說。 專家稱,一般來說,發行數量超過2萬的限量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