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長江日報記者高寶燕
江豚淘淘一家三口躍上中國郵票啦!2018年8月26日上午,中國郵政發行《長江經濟帶》特種郵票,其中第一枚《共抓大保護》 的郵票,左下角是長江江豚淘淘一家三口溫馨相伴的圖案。其原形,是我2007年6月18日拍攝并發表在長江日報上的攝影作品《溫馨一家》。
《長江經濟帶》特種郵票第一枚《共抓大保護》
郵票被譽為國家名片,長江江豚有幸在方寸之間展現身姿,表明了國家對長江生態的關注,對長江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讓母親河走可持續發展綠色道路的決心和信心!敖嗝浴眰兇螂娫拋硐蛭业蕾R,更有心的讀者還將長江日報的報道、郵票和明信片一起收藏起來。
白鰭豚淇淇的去世“驚醒”我
發表在長江日報上的攝影作品《溫馨一家》原圖。記者高寶燕 攝
從2000年開始,我在長江日報擔任攝影記者。長江日報一直持有關注生態、關注長江的情懷和傳統。我深受這種情懷的感染,近20年來,在報社支持下,我的攝影鏡頭始終對準長江白鰭豚、江豚、中華鱘等長江瀕危物種,用影像留住長江的微笑、留住長江的生境。
高寶燕工作照
《溫馨一家》這幅攝影作品背后的故事讓人感動。圖片和郵票中的小江豚叫淘淘,2005年7月5日,它在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由人工飼養繁殖成功,創造了長江江豚在人工條件下自然繁殖的世界首例。圖片攝于2007年6月18日上午9時23分,淘淘快2歲了,每天都和爸爸媽媽快樂地生活著。
剛進報社時,我經常背著沉甸甸的攝影包,在武漢關坐輪渡上下班,有時會看見一群灰色的江豚在長江里露出光滑的脊背,向天興洲方向游去。老武漢人叫它們“江豬”。
2002年7月14日,一個噩耗把我驚醒,最后一頭世界人工圈養的白鰭豚淇淇去世。我既傷心又自責,曾經以為還有很多時間去拍它,沒想到……
淇淇去世后,我決心不再讓江豚從眼皮底下消失。于是,每次水生所科研人員觀察或圍捕江豚、給江豚體檢等科研活動,我都參加,有時候一去就是半個月,從各種角度、各個時間,認真地記錄江豚的每一個瞬間。也是從那時起,我開始真正走進江豚的世界。
慢慢地,我發現,看起來灰頭灰腦的江豚挺有意思,有的朝你吐水,跟你打招呼;有的趁你不備,拍打尾鰭濺你一身水,很頑皮;還有的喜歡吐水泡,搞點小惡作劇。
江豚也有愛情和忠誠
高寶燕和中科院鯨類科學家共同創作的圖文畫冊《瞬間——用鏡頭留住長江珍稀水生動物》
2008年8月,科學出版社出版了大型圖文畫冊《瞬間——用鏡頭留住長江珍稀水生動物》,這是我和中科院鯨類科學家共同創作的,收集了28年來長江珍稀水生動物的珍貴影像。
我相信江豚的情感世界里有愛情,也有忠誠。
江豚淘淘出生時,我守了大半夜。它剛出生,科研人員就把淘淘爸爸隔開,在水池中間拉一張網,讓媽媽和淘淘在這一邊,爸爸在另一邊。淘淘爸爸除了飼養員喂魚時會游動外,其余時間都靜靜躺在網旁邊,眼睛追隨著淘淘媽媽帶著淘淘游弋的身影。它還把嘴里的魚嚼碎了吐到網邊,想喂給淘淘吃。
剛出生的淘淘,回聲定位系統還沒完善,像個蹣跚學步的孩子,經常咚咚撞上玻璃觀察窗,爸爸媽媽飛快地趕過來,用身體擋住池壁。這時,我會停止手按快門,靜靜地感受水下世界里,江豚淘淘一家溫馨的情感。那時候,我女兒剛滿8歲,見到調皮的淘淘還會害怕地躲在我身后。
郵票上的淘淘14歲了
2007年6月2日,淘淘媽媽分娩產下弟弟樂樂后,身體日漸消瘦、虛弱,泌乳逐漸減少,最后辭世。從此,江豚淘淘一家三口水中游弋的溫馨情景只能在照片里追憶了。
在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館里,科研人員倚著圍欄默默無語,最后一次撫摸她灰絲緞般的肌膚,傷心落淚。淘淘媽媽是中科院水生所鯨類學科組大家庭的親人,更是中國淡水豚類科學研究的功臣,她創造了長江江豚在人工條件下自然繁殖的世界首例。
2016年初,淘淘爸爸也去世了,F在,江豚淘淘已經14歲了,長成了大小伙,仍生活在白鱀豚館。
高寶燕創作的少兒科普攝影書《江豚淘淘》
2016年8月,我創作的少兒科普攝影書《江豚淘淘》出版,全程記錄了人工飼養江豚淘淘的成長歷程,書中也有郵票上江豚淘淘一家三口的原圖。
這張圖片在長江日報發表后,曾經被轉載過百萬次,成為網紅圖片。江豚一家三口的溫馨感動了很多人,人們仿佛聽見它們發出的呼喚,。更多的人感悟到,保護長江江豚就是保護長江生態。
江豚常帶嘴角微笑,生活在長江里千萬年,它們不愿孤獨,喜歡與人類為伴。作為記者,我有責任為長江里這些美麗的生靈們留下生命的影像;告訴后人,長江擁有這樣美麗的生靈;告訴人們,如果長江沒有了它們,人類也不能孤立存在;生命于我們、于它們都是一樣的,我們都是長江的孩子,我們都是自然的孩子。ㄕ恚洪L江日報記者胡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