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系列郵品 又現違規“珍品” |
發布日期:10-04-17 08:49:06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 作者:老田 |
中郵版《郵資總付》特種卡和《國旗升起的地方》明信片,按郵政改革定性看,中郵集團只有在09年10月1日,方有獨立發行郵品權,10月1日前流出的產品,一是違規越權發行;二是違規時間流出(早產);三是違規因錯取消發行。這三點違規都是原則問題,按理那個東西都不能流向市場,但,正因這幾點原則,本不能、不該流出的產品,卻有極少量的流出而尤顯珍貴。
近來,市場又出現兩種中郵版明信片,即盲文國歌版明信片,分別是對片09-110105-11-0020-001、2一套,和09-110108-11-0027-000單枚一套。對單枚片,上海郵盟先生最先研究到一些獨有的特征,稱“加線黑帶”版。我有幸得到3枚,通過對比,觀察到這個版式的確于其它版式不同。從背面的圖案看,顏色很深,藍天和紅色飄帶失去了應有的亮麗的色彩,有人說好像“烤焦”一樣,特別是紅色飄帶,多以濃黑蓋住了國紅,因此稱之“黑帶”版;同時,圖案左移,右側城墻漏出十分不協調的黑空。從郵資圖正面看,刀具壓痕的撕扯線細而密,同時增加了一條黑色的虛線,故稱“加線”版。據這兩個主要特征綜合稱之“加線黑帶版”(或稱“加線深色版”)。另外,其它版式虛線下方提示“順此線撕開后才能郵寄”,字跡較小,而該版提示“沿此線撕開方可郵寄”,字跡較大。 從單版式的顏色結構上,真不愿意再同政治問題聯系到一起,但難以置信的深色版的“焦味”確實很濃。還值得思考的是,中郵集團轉型純企業化后,服務態度有所重視,這從撕扯線提示的用詞看,前者生硬和強迫,后者婉轉而靈活,這些是否也留下了中國郵政改革、思維進取的一點有力的歷史實據? 筆者題目所說的“珍品”,目前,事實上并非是名副其實的“珍品”,只不過是未發行、違規、錯和量小品種而已,即有人稱的“垃圾品”。據本人近來不經意間的了解,雙片和單片的流出量,分別在800和1000(套、枚)左右。 本人雖是非專業的門外漢,但也酷愛集郵收藏30年,特別是對60華誕系列郵品更是偏愛,所以注重收藏探討,感覺這個系列收藏前景都很可觀。同有識之士聊起區票,集郵界從不認可到難覓;聊起文革票,從動亂年代大量政治題材的漫天飄到現在成為收藏珍品、精品,從中確實感覺到60華誕郵品有區票的味道、文票的影子。現在有人貶她“垃圾品”不足為奇,因為確實是無志號、帶“廣告”的宣傳品,本人也一直權作廣告品收藏和宣傳。 但是,這是什么樣的廣告?誰的發行(不同發布)?改革中誕生的作品是否郵品?這些郵品以后的定性?以及其它系列郵品的定性,特別是“郵資總付”卡和“總付郵費”封以及“蘭折”等,用不了多久的將來,都會有個客觀而現實的評價及定性。僅目前看,可以說都是研討郵政改革特殊時期的、第一手的、客觀現實的寶貴資料,可能今天的當事者迷,載入史冊后方知珍惜。這也一定會包含集藏者和研討者。 事物的發展規律,既是該發生的終究會發生。這里特作風險提示,同前幾次提到的該類郵品一樣,只宜收藏,不易炒作。本人自去年就開始收集60華誕戳記,請諸君看連接,承望支持交流。《 》 (僅供交流探討感謝不誤解炒作帖的所有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