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界時評:普通郵票該“變臉”了 |
發布日期:10-01-17 08:49:03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收藏拍賣導報 作者: |
新中國自1950年2月10日發行《天安門圖案》普通郵票,到2006年11月15日發行《中國鳥》(第四組),共計發行普通郵票34套。其中,從2002年開始,交叉發行的《中國鳥》和《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普通郵票已逾八年,按有關規定,普通郵票應該五年更換一次題材,因此發行新系列普通郵票已迫在眉睫。 很多人認為,普票既然要大量印刷和消耗,很少用于收藏,圖案和題材陳舊一點無所謂,反正都要使用掉。其實,此言謬矣!因為持此論的人低估了或者沒意識到普票在使用過程中巨大、持久、廣泛的宣傳和熏陶作用,還有集郵者研究普票樂此不疲的精神。所以說,現在使用的普票應該“變臉”了,這應該引起郵政部門和普通大眾的重視。 我國的普票題材包羅萬象,革命圣地、人物、風景、民居、雕塑、遺跡、鳥類等琳瑯滿目。但是作為“微縮的百科全書”,我國普票題材仍然有極大的拓展空間,比如偉人、國旗、國徽、地圖、動物、植物、建設成就等,都沒有在普票上表現過。因此,集郵者希望郵政部門能五年或十年更換一次普票題材,提高大眾的審美能力和欣賞水準,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隨著我國印刷工藝的提高,三維浮雕壓凸、幻彩油墨、香味等各種先進技術已經廣泛用于紀特郵票。但普票多用成本低廉的膠印和影寫版印刷,相比紀特郵票顯得過于簡單,而且普票印刷工藝一直墨守成規,落伍于時代,致使假普票層出不窮。由此看來,普票不是低質的代名詞,而采用多種高超印刷方式不僅能提高普票的觀賞價值,也能有效打擊日益泛濫的制假活動。 另外,如今發行的普票品種過于單調,常見的都是大版張,小型張僅發行過普24甲《中華全國集郵展覽》一枚,小本票也只發行了一個品種——《中國鳥》,而邊飾精美、便于攜帶的小版張卻從未印刷過,小全張更未涉足。雖然發行普票小型張和小本票的初衷是方便用郵者,突出郵政使用價值,但事與愿違,如今卻成了只供欣賞和收藏的“集郵郵票”。如果普票品種實現多樣化,其絢麗多姿的品種自然會吸引更多人加入集郵行列。 紀特郵票的大規格票幅有利于表現更多、更宏大的內容,普票規格基于成本考慮往往小型化,導致在表現豐富色彩和廣闊畫面上先天不足。這也讓集郵者常常對普票嗤之以鼻,認為難登大雅之堂。 因此普票不妨借鑒紀特郵票,增大郵票規格,此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