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救市方案評價 |
發(fā)布日期:11-05-30 08:30:03 泉友社區(qū) 新聞來源: 作者:井岡紅 |
郵政會不會救市,以怎樣的方式救市,成為近期郵網(wǎng)熱議。一個古老而普遍的“票品代售”模式竟然引發(fā)市場軒然大波,盡管其對市場的積極影響還有待進一步觀察,但市場對郵政的一舉一動的高度關(guān)切和熱切期盼卻顯而易見。 從自身生存和發(fā)展分析,郵政(含中郵集團,下同)竭澤而漁的模式一定會隨著市場和投資者的成熟而逐步改變。無論是壟斷還是自由競爭,終端利益必須是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市場主體與參與者都應當正視的問題,所以,郵政的救市與否大家不必過分擔心,最多是時間或時機問題。卑職琢磨較多的是他手中牌的數(shù)量與品質(zhì),現(xiàn)枉論一二,敬請指正。 一、回歸憑證屬性。郵票與生俱來的屬性郵資憑證功能。盡管這一功能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而日益萎縮,憑證功能仍是郵票的唯一繼續(xù)印刷的理由。如果完全消亡,那郵票便可徹底退出歷史舞臺。當然中國大陸郵票郵資憑證功能缺失的原因較為復雜,但銷售、流通體制是根本原因。文革時期,中國7億人,5000萬量的票沒有打折,如今成為經(jīng)典文物。如今中國近14億人口卻消耗不了1000萬量的票,它們有時3折4折地充斥市場,這里至少有人和管理的原因,(不展開分析了),我們當局是否充分給予了郵票體現(xiàn)憑證功能的機會?郵票的憑證功能不僅是普通信函,還包括掛號、包裹、EMS的支付,(某些國家甚至超出郵資范疇,充當某些貨幣功能,如充抵印花稅。)如果得于放開,郵票的市場憑證機會是大了而不是小了,這是真正意義的消耗,而非市場意義的消耗,那是左手換右手。卑職以為這張牌是“黑桃A“。 二、敞開銷售。是對普通民眾的敞開銷售,充分保障供應,才能徹底遏制新郵炒作,使新郵回歸理性,回歸價值投資,不要人為制造緊缺和人為創(chuàng)造襁褓“文物”。這一點可以近學中國香港:首發(fā)前3個月預定,郵品銷售期6個月,期間限量保障供應,之后封存銷毀并對外公布。這樣誰也不敢與現(xiàn)代速率的印刷機較勁了。香港郵政還有一點很特別:可以挑選式預定和購買,喜歡的要,不喜歡的不要,很人性,很市場,所以香港的集郵隊伍一直比較理性和穩(wěn)定。 三、厲治老鼠倉和業(yè)內(nèi)腐敗。郵市雖然號稱第N大投資市場,但非常不規(guī)范,不成熟,只有市場,沒有象樣的規(guī)則。國有集郵公司利用壟斷優(yōu)勢或屯積居奇,或拉高放貨,讓盟友時常苦不堪言,這種見利忘義、竭澤而漁的手法讓大多數(shù)投資人深惡痛絕。 四、保護價收購。當然這種模式是否有些異想天開?這種思路是鑒于:為保護農(nóng)民利益和農(nóng)民種糧積極性,國家每年采取一系列惠農(nóng)政策,其中的有效措施包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