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票中的筋票:價值舉足輕重 |
發布日期:11-08-08 08:25:55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北京晨報 作者: |
郵票的價值一般泛指整套郵票的價值,這往往會產生誤區,讓人以為整套郵票中的每一枚價格都相近。其實在有些成套的郵票中,各個單枚的價值是不同的,有時價格差異巨大,由此產生了“筋票”這一概念。 “筋票”是指整套(不含一套1枚)郵票中存世量少,其價值在整套郵票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并成為整套郵票“命門”的那些關鍵性的郵票。筋票的概念還可廣義到同一系列、同一專題、同一時代等,例如“軍郵”系列的筋票當數1953年8月1日發行的“藍軍郵”;JT票小型張的筋票應歸于T41M《從小愛科學》;小本票的筋票非T51《童話-“咕咚”》莫屬;而整部JT郵票的筋票桂冠應加冕于T46《庚申年》。 早期郵票中的筋票,很多都是大珍品,如清代“紅印花加蓋暫作郵票”中的小字當一元票,民國“倫敦版帆船、農獲、牌坊郵票”中的10元票,解放區“湘贛邊省赤色郵票”中的藍色8分票等。在新中國郵票中,紀特郵票因常用面值較多,總印量有限,消耗相對比較平均,筋票相對較少,多出現在高值票中,如《菊花》中的22分(冰盤托桂)和30分(墨荷),《蝴蝶》中的22分(天藍紋紫蝶),《牡丹》中的20分(豆綠),《新安江水電站》中的20分(送電)等。在文、編和JT早中期郵票中,由于特定的時代,筋票的形成達到頂峰,隨后開始走向衰退。后期的JT郵票以及編年票,因發行量的驟增和通信消耗量的減少,即使套內各枚郵票的存世量有所差別,由于郵票的整體存世量很大,也很難形成筋票。當然,在特殊情況下這一階段還是產生了寥寥數枚筋票,如“抗擊非典”、“烏蘭夫”、“楊尚昆”和“庚辰年”等。 筋票的成因各異,有些是因面值高、發行量少而成為筋票;有些郵票本身是常用面值,而且發行量較大,甚至是整套票中發行量最大的一枚,這些郵票在誕生時還不顯眼,但隨著時間的流逝被大量使用消耗,這樣的草根也有成為筋票的機會,物以稀為貴嘛。當然也不能排除某些筋票除了自然消耗外,還有人為因素形成的“合力”加速形成。 筋票的價值有多大呢?有時候,一二枚筋票的價值就接近于整套郵票的價值。例如T45《京劇臉譜》中的4分“李逵”票,編號票《紀念巴黎公社一百周年》中的8分“武裝起義”票,文4《祝毛主席萬壽無疆》中的8分票等等。所以對筋票的探索影響了不少郵人的價值觀念,使人們認識到,對一套郵票的價值認知要深入到每一枚郵票中去。時常有被廣告宣傳得神乎其神的“珍郵”、紀念冊,號稱內有某些名氣很大、價值不菲的郵票。但明白內情的人會發現,這些“珍郵”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