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郵的衰敗是一種必然嗎? |
等),為何會出現這種價格的背離?借用一句歌詞:“給我,給我一雙慧眼吧,讓我看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我確實是看不懂。 再說到“老郵的衰敗是一種必然”。眾所周知,自郵票面世以來,通過幾十年乃至百多年的時間洗禮,產生了許許多多集郵界公認的珍貴郵票。例如1840年5月6日世界上發行的第一枚郵票--英國印著維多利亞女王浮雕像的黑色面值一便士郵票,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英國斯坦利·吉本斯郵票公司近日賣出40萬英鎊一枚的高價;例如近期報道的1968年9月,為了紀念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勝利,我郵電部發行的“全國山河一片紅”四方連紀念郵票,在中國嘉德2012秋季郵品錢幣拍賣會以460萬人民幣的高價易主。例如T46第一輪猴票,也由1980年的面值8分漲至現在的萬元以上。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郵票是一種文化藝術,隨著時間的沉淀自然進化到文物的行列,而所謂文物是歷久彌新的,通俗地講,就是越老越值錢,越久越值錢。由此而見,老郵何來衰敗?而且還“是一種必然”呢? 作為一位資深郵評家,在其官方媒體上揚新抑舊,也許只是配合發行主體宣傳新郵預訂的需要,我不便置評。但提出“老郵的衰敗是一種必然”這個發表在官方媒體觀點,是否可以理解為代表郵票發行官方的觀點呢?這種觀點符合現實國情的真實嗎?這種只求一部門之利的觀點的提出,將會導致郵市炒新之風愈盛,其在郵市產生的負面影響難以評估。 至于“新郵的崛起也是一種必然”,恕我愚昧,我也未能看出。限于時間和篇幅,本文暫不細論。 元芳,你怎么看? 山 鷹 2012年11月3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