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郵預訂已經成為中國集郵者的一件大事,因為不預訂就無法購到自己喜愛的新發行的郵票。但預訂了,心中也有諸多不爽。就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出臺的預訂辦法看,可以說基本滿足了集郵愛好者的預訂需求。今年的政策是“宏觀調控,適度從緊”。但正是一個“緊”字,把許多欲新加入集郵隊伍的群體隔離在集郵大軍之外。
從表面看,集郵者既可以預訂套票,又可以預訂大、小版票。然而,在數量上卻受到嚴格限制。而且,許多地方的2008年新郵預訂工作中,小版張必須憑老證方可預訂,郵票預訂雖然可以接納極少量新集郵者,因為“適度從緊”的政策,加上“訂完為止”,仍然把一大群意欲預訂者關在了集郵隊伍之外。這使人百思不得其解。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憑身份證購買商品是很滑稽的事,限量購買更是在世界各國的郵政公司中所僅見。說這仍然沿襲著計劃經濟的操作方式并不過分。“三個代表”中的一個代表就是要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預訂中數量的限制顯然就無法滿足人們對集郵文化的需求。“適度從緊”的原因恐怕與新郵在市場中打折有關。預訂作為一個重要的集郵窗口,應敞開胸懷接納所有愿意購買的集郵者,而不應限制他們。新郵打折與他們無關。筆者認為,郵政集團公司對新郵的銷售分配可能存在問題。因為有些集郵活動開展得不大好的省區,他們的新郵指標被京、滬、江、浙等地的郵商所壟斷,這些郵商在預訂時,還享受一定折扣。郵票的打折深層次的原因在于新郵分配政策上,而不在于要求購買新郵的集郵者。從“訂完為止”的政策看,各地都有分配指標的。正是銷售量少的卻相對分配得較多,賣大戶就成為必然。郵商以高價格賣出一些緊俏郵品后,其他郵品低價賣出是很自然的事。二級市場作為一個自由市場,郵票價格的高低本不值得大驚不怪,更不能將打折銷售的現象歸咎于集郵者。
2008年是中國的奧運年,明年的新郵中有多套奧運題材郵票,正是人們的愛國情懷和奧運情懷,會使許多人都會產生購買奧運郵票的欲望,這既有集郵愛好者,也有許多大眾百姓。滿足他們的購買需求,無疑對培養集郵的后備力量有好處。新郵發行的種種限制打擊了人們對新郵的期望和熱情。集郵者全額預訂,發行部門會損失什么呢。
新郵預訂本是一種服務措施,如果演變成一種權利象征,那么對我國集郵事業的發展或者說從集郵活動的長遠發展看是不利的。中國加入WTO時,許多謀體都在講與世界“接軌”。郵票銷售能否也接一下“軌”,別有那么多的限制。和諧社會必然是多元化社會,人們對文化的需求也是多元化的。如果新郵既可以預訂,也可以從窗口購買,既可以買全年的郵票,也可以只購買其中部分郵票,該是一幅多么和諧的集郵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