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市的復蘇不走老路也不走彎路 |
發布日期:12-12-10 14:07:02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 作者:上海華先生 |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郵票的使用逐漸淘汰,郵票的發行也逐漸減少直到停止,集郵活動更多地轉向文化、文物的收藏領域,就集郵的意義而言,這是一種轉型和質的提升,也是國際社會的普遍做法。今天在中國大陸早已停止使用郵票,可是所謂的“郵票發行”從未停止,除了每年“郵票預訂”數量之外,大批郵政業務并不需要的所謂“郵品”投放市場,與大量的房地產泡沫一樣,沒有任何監管和約束。十八大以后“這種極不正常的現狀”還會繼續下去嗎? 上海華先生為我們回答了這個問題: 為郵市的未來而準備 郵市會不會死亡?這個現在敏感的論壇話題,不是一個簡單的是非題,不是尋求一個形式邏輯的判斷。它的正確答案在辯證邏輯里。 現在的郵市,是一個炒作和收藏兩重屬性的復合體,是一個內容和形式不斷變化的運動體。你說它死亡,那是部分的屬性,你說它永恒,那是它根本的意義。我們會看到郵市一些死亡現象的來臨或預兆。例如,郵票使用的淘汰,集郵人數的減少,低端郵市的萎縮。但你也可以看到郵市最初的收藏本義,還有繼續存在的必然。郵市經歷的是一個否定之否定的發展,是一個鳳凰涅槃的新生。 在未來的郵市里,我們可以預計,由于新郵的停止發行,郵市已沒有炒作新郵的現象,而在停止之前,已有一個敞開發行的過程,它會讓所有現在炒作的新郵價格以一種慢性的下降方式在社會沉淀。 在郵市客體變化的同時,主體也發生了變化,有錢的郵票精品收藏家,會以企業家之類的投資者為主,而以青年白領為主的普通的愛好者會以各種級別的傳統或專題的郵集為對象,進行美學的欣賞和經濟的投資。這種未來的預測,我們可以從現在郵市的精品拍賣和外郵進入中國市場的形式和結果來推論。普通郵票的交易,不再是一枚一枚,而是一部一部。集郵的小生產方式,即個人的艱苦累積讓位于大生產社會分工方式,有專門的郵商,作為郵集的供給商來滿足郵市收藏愛好者的集郵需求。 從郵市的整體屬性來說,新郵炒作屬性由次變主,然后退出的過程,是當代集郵文化的一個發展和蛻變,是郵市社會形態的一個轉型和更替。如同歷史上每一次大的社會變更,都會帶來社會的動蕩和創傷,我們無法預計在郵市炒作形態向收藏形態回歸或螺旋發展的過程中會有多少人成為犧牲品,會有多少人成為幸存者。如果你想成為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過程中的幸運的奴隸主,及時轉型,有幸成為新時代的主人,那就好好研究郵市的未來,做好轉型的準備。祝你成功。 20120624上海華先生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郵票的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