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剪紙是我國廣大勞動人民在生產與生活實踐中創造出來的一種平面剪刻藝術,歷史悠久,分布地域廣闊,是我國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剪紙作為藝術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在我國郵票圖案設計中應用也非常廣泛。
今年1月24日,中國郵政發行《中國剪紙(一)》特種郵票一套4枚(見圖)。該套郵票表現我國北方地區極具代表性的河北蔚縣《蘆花蕩》、內蒙古和林格爾《牧羊圖》、陜西旬邑《江娃拉馬梅香騎》、山西新絳《小別母》四幅剪紙作品,令不同地域、風格各異的剪紙作品躍然于方寸之間。郵票畫面采用統一的豎構圖,用簡單的白底色襯托五彩鮮艷、造型豐富的剪紙,原汁原味地還原了剪紙的傳統風貌。畫面中的文字簡要闡述了四種剪紙的風格和特點,同時又將風格迥異的四種剪紙圖案統一為一體,加強了版面的整體性和連貫性,整體看去顯得自然流暢又富有變化,給人帶來一種視覺上的舒適感受。
新中國最早的剪紙題材郵票,當推1959年發行的特30《剪紙》郵票。在小小票幅之內,展現出駱駝、石榴、公雞、戲劇人物的剪紙作品;1973年6月1日,原郵電部又推出編號86—90《兒童歌舞》剪紙郵票5枚,郵票圖案線條流暢,造型優美,畫面表現了漢、蒙、藏、維吾爾、朝鮮族少年兒童歌舞的場景;2000年2月5日發行的《春節》特種郵票小型張,在邊紙上繪有各種剪紙圖案,以此表達了吉祥如意、年年有余、富貴平安“喜迎春”的主題;2010年8月16日發行的《民間傳說——牛郎織女》特種郵票,是一套采用民間剪紙藝術表現民間故事的郵票;2012年7月1日發行的《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紀念郵票一套1枚,圖案為一盞宮燈造型的剪紙。宮燈中一對開懷而笑的老年夫婦以及作為背景的新房和農村風貌,反映了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后,老年人生活無憂的社會圖景。
在我國發行的生肖郵票中,傳統的民間剪紙藝術曾多次展現于方寸之中,烘托了濃郁的新年吉祥喜慶氣氛。在首輪生肖系列郵票中,采用剪紙圖案的有兔票。采用剪紙圖案較多的是第二輪生肖系列郵票,如1992年《壬申年》的“猴桃獻瑞”和“喜鵲登梅”、1993年《癸酉年》的“雄雞報曉”和“四季吉祥”、1994年《甲戌年》第二枚“祥瑞興旺”、1995年《乙亥年》第二枚“喜迎新春”、1997年《丁丑年》“金牛奮蹄”和“牛耕年豐”等。
來源:收藏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