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經(jīng)過多年潛心研究,找出了郵品行情過后的底部價格規(guī)律,這對于投資者具有較強的參考價值,今系統(tǒng)說明,供讀者參考。
我們先來看看實例:1991年郵市行情大幅升溫階段,T46“猴”票最高價達到300元,到了1993年行情結(jié)束時,該票價格跌至200元開始反彈;1997年郵市行情大幅升溫階段,T46“猴”票最高價為1800元,到了 2001年行情結(jié)束時,該票價格跌至1200元開始反彈。鑒于該票各地公司庫存極少,所以更反映行情底部價格的客觀規(guī)律
通過T46“猴”票行情走勢,可以看出這樣的規(guī)律:在公司庫存稀少的老票領域,一波行情過后的底部價格約為最高價的三分之二。這個三分之二是偶然巧合嗎?
我們來看看郵票投資主力的建倉過程的成本構(gòu)成。投資主力在建倉開始階段,收購價格較低。鑒于此時貨源相對分散,一旦收購,必然引發(fā)市場惜售,所以初期階段主力能夠收購到的貨源是很少的。接著主力采用迂回手法,逐步提高收購價格,市場惜售的意識逐漸被擊破,主力就可買到更多的貨源。隨著時間的推移,主力的收購價格越來越高,可收購到的貨源也越來越多。到了主力打算獲利出售的時候(行情后期),主力還會繼續(xù)收購,以便配合貨源出售。這個時候收購價格是最高的,所擁有的貨源也是最多的。
這個過程可以用坐標系來表示(如下圖):橫坐標軸表示主力擁有的貨源數(shù)量和收購時間,縱坐標軸表示主力的買入價格(元)。曲線作出后,從曲線的價格最高點和最低點分別作縱坐標軸的垂線,這樣在坐標系中便出現(xiàn)一個“封閉圖形”,這個“封閉圖形”的重心點所對應的價格就是投資主力的平均成本價,也是行情結(jié)束后的底部價格。我們研究發(fā)現(xiàn):這個封閉圖形很接近一個倒置的直角三角形,按照幾何學,這個三角形的重心就位于最高價格三分之二處。這也是底部價格是行情最高價的三分之二的主要原因。
本理論也有局限性。就是被驗證的品種必須是大部分投入了二級市場,公司沒有或者極少庫存。正是這個局限性使得本理論有了一個延伸功能:當某個品種價格在行情結(jié)束時的價格明顯低于最高價的三分之二(成本重心點)時,則預示該品種有未參與市場的低成本貨源沖擊了市場。
作者:寧卓
來源:幣郵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