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惠州日報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清明節作為中華民族重要的傳統節日,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寒食節。在中國古代,帝王將相“墓祭”被民間仿效祭祖掃墓。唐朝時,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因清明與寒食節相近,而寒食為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于是合二為一,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吃涼食。2010年4月5日,中國郵政發行《清明節》特種郵票一套3枚 (同時發行小版張一枚),面值均為1.2元,展現了祭祖、踏青和插柳三個畫面。插柳這枚郵票的故事源自介子推。春秋時期,晉文公返國賞隨臣,介子推忠不言祿,與母隱居綿山,晉文公焚林求賢,介子推竟與母親抱樹而死。晉文公悼念介子推時,發現被火燒死的柳樹又復活了,上面長出青青的柳枝,飄垂著嫩綠的柳絲。晉文公十分驚喜,便折了幾根柳條編成一個圈戴在頭上,表示對介子推的懷念,并封這棵柳樹為清明柳,把這一天定為清明節。清明節由此而來。
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之一的《嶺表尋春:廣東清明節》,圖文并茂地介紹廣東清明節風俗。值得指出的是,嶺南人過清明十分重視掃墓。清明的墓祭習俗,基本承襲中原而來,儀式內容也大致相同。(文/圖 溫鎮杰)